鲁州秦家,上三代曾出过一任大学士,大学士那可是朝中一品,文官之首,读书人之楷模。后来秦大学士告老还乡,爱好书画,最喜临摩南山先生画作,不过为了防止市面上真假难辨,这位秦大学士每每临摩之画,都会付之一炬。
他耄耋之年,寻到南山先生后人,并亲眼看到了《长河落日图》的原作,回来之后,用一个月时间,临摩了十几幅作品,挑了一幅最满意的出来,其他的都付之一炬。
这是他唯一留下的一幅作品。
其实,虽然这是赝品,但这幅画的本身价值其实不低。
甚至秦大学士也没有隐晦他临摩了这幅赝品,不少文人甚至慕名而去。
这也是秦大学士留下的作品之中,极有名气的一幅。
秦大学士死后,这画同样成为传家之物。
秦家遭遇灭门,财物被洗劫而空,这画便是其中之一,说是贼赃也不为过。
当时曾有人定下根据这幅画来寻找凶手的策略,但这幅画却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出现过。
此事已经过去了两年,现在,这画出现了。
出现在沈伯奎的手中,而且,送给了姜老爷子。姜尚书怎么会不怀疑他别有用心?别是想嫁祸吧?
虽然沈伯奎只是个文人,而且鲁州与京城相隔遥远,可是这些人记起,两年前的沈伯奎还不是太子少詹事,那时候,他领的是工部的缺,曾经去过鲁州某处河堤。
结合事情的主线,加上有这幅画,让人想不怀疑沈伯奎都难。
当范元朗把事情说了之后,沈伯奎也吓到了,他只是想升官加爵,可不想和命案扯上什么关系,尤其是还是秦大学士后代子孙的全家灭门案件。
他立刻把怎么去请兵部侍郎邓珏山求计,邓珏山怎么告诉他有支商队手里有好东西,可以去那里试运气什么的,竹筒倒豆子一般,都说了。
当然,路遇湛得宝,画被抢,他再怎么反抢回来,又杀人灭口的事,当然不会讲。
这事竟然还涉及到兵部侍郎?
但是从沈伯奎的话中,兵部侍郎邓珏山也不过是提供商了一个信息,这件事与他没有多少关系。
现在天色已晚,总不能这个时候去麻烦邓大人。
但沈伯奎,却是不能放回去的。
经过商讨,按正常程序,先将沈伯奎关在京兆尹的大牢里。
虽然根据他所说,也许这件事与他无关,但也得验证过才知道。
请邓珏山的事明天办,不过去找那支商队,却是必须马上办。
这件事,孔尉均很客气地对沈伯奎说了,沈伯奎为了表示自己是坦荡的、清白的,很配合地表示同意。
孔尉均是个能臣,也是个行事善于变通的人,沈伯奎住进的是一间相对干净清净的囚室。并表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只要证明沈伯奎所说是真,定会第一时间把他放出去。
在囚室中的沈伯奎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相对这种说得清的案情,只要湛得宝的死查不到他的头上,他就不会有事。
还有,这件事晋王很快就会知道,他到底是晋王喜欢的人的父亲,他在囚室中关着,晋王脸上也不好看,晋王若是过问,他出来得更快。
虽是觉得这件事与自己不会有什么关系,最多一夜明天他就会自由,但沈伯奎在囚室里却没能睡个好觉。
他这囚室是比较干净,可整个牢房都带着一股霉味儿,地方狭小,床是没有的,只有地上铺着的干稻草,稻草上也带着霉味,不远处别的囚室的犯人还不时惨声怪叫,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滋味着实不好受。
从小他就是沈老夫人眼中的宝,后来十年寒窗虽然辛苦,但有武定侯府这么大的家业在这里,好吃好喝,还有专门的书僮侍候着,比起沈云霆来,不知道要轻松多少。
他什么时候吃过这些苦?
这种境遇是他完全不敢想像的。
他不禁想起当时沈云霆在天牢里住的那些日子。
天牢里可比京兆尹的牢中更加阴森恐怖,他只是去天牢里走了一趟,也觉得头皮发麻,沈云霆住了那么多天,竟然没有疯掉。
幸好他只会在这里住一夜。
睁着眼睛到天亮,他显得委顿不堪,但是他的眼里却很兴奋,一夜过去了,该追的人定已经追回来,邓大人那里,也会查问到真相。他也是受害者,这件事,完全与他无关。
其实这件事,孔尉均也好,范元朗也好,都没准备去邓珏山的府上问,反正明天有早朝,下了早朝,顺便问一嘴就行了。
只是他们不知道,早朝的时候,会发生一件让他们也意料未及而且震动朝野的事。
早朝,众臣分站两边,皇帝坐上龙椅,众臣行礼平身之后,皇帝目光俯视着阶下的众朝臣,道:“众卿,谷梁郡主恳请和亲一事,各位有什么建议?”
当即有礼部大臣站出来,义正言辞:“皇上,此事断断不可。谷梁郡主说是和亲,却是要叫我天珩男儿远赴谷梁,这是娶呢,还是嫁呢?天珩泱泱大国,皇上之子皆是龙子。龙子凤孙,远赴谷梁娶亲并长住,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天珩皇子入赘谷梁,这如何使得?”
的确,现在天下三分,天珩,谷梁,苍阳三国鼎立。
当然,也有大裕,炎夏这样的小国,但都是这三国的附属国,向其中一国称臣上贡,不能算是单独的国家。
天珩与谷梁苍阳两国,还是有国力强弱的。
谷梁最强,天珩与苍阳差不多。
所以,谷梁不过一个郡主成婚,不是郡主远嫁,而是要让天珩的皇子前去迎娶,而且在谷梁长住。
说的好听叫迎娶。
说得不好听,连入赘都算是客气,那根本就是做人质。
这个事情已经说了一个多月了,谷梁的使臣也来了一个多月了。现在还住在皇家别馆之中好吃好喝的供着,等着天珩这边的决定。
那使臣表达了谷梁皇帝的意思,结为姻亲,两国便是秦晋之好,以后互不相犯,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