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台,又名越王勾践观台,在琅邪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句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吴越春秋》云:‘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即句践起台处。”南朝齐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琅邪台,西距孟诸陆。
琅琊台位于今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西南二十六公里,琅琊镇境内,三面环海,海拔183.4米。其东南为斋堂岛,北为龙湾,西南为沐官岛,西北为琅琊城故址,与青岛隔海相望。
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春秋战国时期,琅琊是齐国的重要城邑,齐桓公、齐景公尝游此,数月不归。有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北上称霸,由会稽徙都琅琊,起观台,以望东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巡其地,迁民3万户于琅琊台下;大兴土木,修筑琅琊台,以观海望日;于台下修成“阔三四丈”的御路三条;刻石立碑,颂秦功业;祭祀“四时主”;在琅琊台两度遣徐福等方士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诏书于始皇所立石旁。汉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后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颜悦道、王无竟、丁耀亢、刘翼明、高凤翰、李澄中等文人学士,皆曾登临其地,留有《登琅琊台观日赋》(熊曜)、《书琅琊篆后》(苏轼)、《琅琊为秦碑布告游人诗》(刘翼明)、《太古园集》(王无竟)、《艮斋笔记》(李澄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