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刘端就带兵来到了柳山郡和新国的交界处。现在已经不能称为新国了,在储永孝死后,文铮彻底疯狂,
他随便扶持了一员宗室上位,没过多久就搞出了三辞三让的戏码,自欺欺人地登上了皇位,将国号改为了“陈”。
当然,文铮没有因为多年理想的实现而失去理智,在登基之后,他就立即派人前往了宋国和郑国,许下了不小的承诺,要和他们联手对抗汉国。
算了算时间,现在他的使者还没到两国的京城,距离两国商议完成,向汉国发兵,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
为了保证边境的安全,刘端还特意通知了张维才,让他这些日子多注意一下两国的动向,要是它们有着大军出动的迹象,那就立即直接派人来告诉他。
当然,只要两国出动的军队没有超出一定的规模,刘端肯定是不会退兵的,边林郡附近有张维才看着,几乎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这一年来,因为国库的逐渐富裕,刘端可是给边军扩张了不少的兵力,在张维才的指挥下,两国就算是动员全国可战的军队,都很难突破他的防线。
此时,已经有了数月没有见面的荀现站在城外,迎接着刘端的到来,朝他汇报陈国以及最值得关注的魏国的动态。
“魏国也有动静?不是说他们国内最近在动荡当中,出兵的几率很小吗?”
听完荀现的汇报,刘端不禁微微皱眉。文铮的动作都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对方的性格已经被吕文孝给摸透了。
反倒是魏国,这个一直是新国最大敌人的强国,居然反常地有了调兵的迹象,对于汉国的计划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
魏国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强国,哪怕是巅峰时期的宋国都远不是它的对手,三国绑在一起估计都不行,虽然领土的差距不大,但一个统一的国家和分散的联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要不是它周边还有着不少的敌人,新国哪里有着和魏国战斗这么久的资本,即使算上过去的汉国守望相助,都不可能守得住。
哪怕刘端再怎么自信,都不敢说现在的汉国可以和魏国一战,作为老牌的强国,魏国一定有着至少一支特殊军团,顶尖的将领和文臣都达到了一流的程度。
这几乎是一个强国的标配,除了更为广大的领土之外,稳定存在的这些人才和军团就是他们对小国造成压制的根本。
汉国和魏国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张家父子和荀现的存在,刘端可以肯定,哪怕是魏国,都未必会有这种级别的人才存在。
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在全天下的史书上留名立传的名臣,每一个的出现都可以说是运气的产物,哪怕是魏国这样的强国,都无法稳定地产出。
然而,汉国和魏国之间的差距依旧是绝对的,要是单独面对魏国的话,对方仅凭借自身的底蕴就足以碾压汉国了。
即使是张维才,面对一流将领率领的,数倍乃至于十倍于他的军队,都不可能打出什么太好的成果,除非发生奇迹。但奇迹之所以被称为奇迹,就是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
说实话,刘端并不畏惧魏国,对方毕竟有着那么多的敌人,光是新国就足以和他们对峙那么久的时间,在拿下陈国之后,汉国的国力可是远远超过过去的新国。
但现在的情况很难把握,陈国本身已经是汉国的囊中之物了,现在魏国如果真的横插一脚,那么势必会让原本十拿九稳的战争添上几分不确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刘端无法确认,魏国的调兵是否和文铮有关系。如果是对方许给了他们一些条件,让他们出兵来帮陈国抵御汉国,那么魏国未必不会接受。
“陛下不必担心,在臣看来,文铮不会暗中联络魏国。”
听到刘端的担忧,荀现轻笑了一声,肯定地回答了一句。
“哦?”
刘端有些惊疑,不过出自对荀现的信任,还是相信了他这句话。
“魏国应该是看见新国改朝换代,想要趁火打劫,并没有阻碍我国的意思。”
荀现做出了推断,虽然没有确切的依据,但刘端依旧选择了相信。对方的智略远不如政治,但哪怕是在智略上,汉国依旧没有人可以与荀现相比,刘端更是差了不少。
“荀太守此言有理。”刘端点了点头,眉头依旧紧锁,“但即便如此,魏国依然是我们的阻碍。”
魏国既然是趁火打劫,那么目标除了钱财等东西之外,最重要的自然是领土,他们和新国之间打了这么多年,也是为了领土之间的纷争。
在这个时代,不管是哪个国家,土地和人口始终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谁会轻易让出这一方面的利益。
汉国的目的是全吞原本新国的领土,和魏国的目的自然是冲突的,或许现在还没有体现,但最后一定是会发生剧烈的纠纷,到时候,不真正打上一场,恐怕很难收场。
当然,刘端是不会畏惧魏国所派来的军队的,对方最多也就是派出过去攻打新国的兵力,甚至因为自己国内的形势,勉强抽出的兵力很难达到那样的规模。
刘端这次所率领的可是汉国最强的精锐,现在只有一支特殊军团,但即将变成两支,至少在和魏国交锋之前禁军的步兵肯定能完成蜕变。
不出意外的话,甚至不需要几天的时间,他们就能在刘端的表演之下回到特殊军团的行列。
不仅如此,跟着刘端出征的还有着柳山郡的大部分兵力,在荀现的治理之下,这个人数已经足足涨到了一万五千,还全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
再加上刘端手中的圣旨以及储守清所代表着的大义,魏国的军队要是想和他战斗的话,刘端会让他们头破血流。
“陛下无需担忧,臣料到魏国不会派出重兵。”
荀现和刘端相视一笑,完全没有对魏国出兵的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