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七月底,三江村的秋收才进行到第二天。
村民们忙得如火如荼,尽管累,但想到今年的粮食有着落了,脸上都洋溢着笑。
里正从城里回来后,先将地契给秦孟商送了过去:“地契已经办好了,按照规定家中有田产者每年需上缴赋税,不过小周已经在河堤服苦役了,今年的赋税就不用交了……”
提起赋税,里正不免叹气。
秦孟商好奇道:“叔,发生什么事了?您从一回来就愁眉苦脸的。”
里正背着手站在院中,老脸上沟壑纵横,“今天去县衙开会,上头说今年要多交两成税。去年就因着淮南大旱闹饥荒的事儿涨过一回税,谁承想今年又涨了!上头人当咱们种粮食容易啊,六月连着下了大半个月的雨,稻田被淹,哪个村子能拿出那么多粮食交税?真交不上粮,也就只有把孩子送去西山服劳役了。”
送孩子去西山服苦役是下策中的下策,养儿不易,谁真正舍得把孩子送去那磨人的地儿受苦?
可交不上税,一家人都得受罪。如今秋收才开始,这时告诉村民们税收提高的消息不是相当于跟他们说‘今年白干’了吗?
里正沉沉叹了口气,看着外头还未收割稻田,愁绪一重又一重,压得心沉闷闷的。
秦孟商眉心蹙了蹙,古时候征税繁杂多变,往往受苦的都是底层百姓。旧时粮食产量低下,交了税便所剩无几。再不济,便只能按照里正说的以劳代税了。
里正愁眉不展,摇摇头又是一声长叹:“罢了,交税的事儿要到九月去了,先忙过了秋收再说吧。”
他拍拍衣袖,佝偻着背走了。
秦孟商站在原地没动,还在想里正方才的话。
她观察过村里种植的水稻,因为泡水太久,抽出来的稻穗颗粒不够饱满,产量也会有所下降。
她记得南方常有水稻一年两收,在第一季水稻成熟后保留下面植株和根系,经施肥和培育使其再长出一季稻子。岭南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倘若能留下稻茬进行二次培育,定能提高产量......
路溪明挑了水回来,看见她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出声道:“姐姐,你站在这里做什么?”
秦孟商回过神,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小明,去拿笔墨来,我说你写!”
路溪明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这是怎么了。
拿了纸笔出来,秦孟商在木桌前坐下,一边回想着上辈子老师关于再生稻的那篇文章,一边口头阐述着具体实施事项。
路溪明听得云里雾里,每次下笔都有犹豫,可抬眸看见她神采奕奕的模样,又将满腹疑惑压了下去。
“......虽然第二季长出来的稻子颗粒会小些,但稻穗会增多,如此一来也能提高产量。”
最后一个字落笔,秦孟商满意地接过章程。路溪明的字清秀端正,排列整齐,比她那狗爬似的字好看多了。
路溪明不禁问道:“姐姐,你说的再生稻真的可以再长出稻穗来吗?”
他随祖父四处行医,大部分稻田一年只有一收,收割后的稻株还能再结出稻子的倒是第一次听说。
“当然可以,”秦孟商唇角弯起,拿上东西就往外走,“趁着秋收刚开始,我得赶快去找里正叔商量一下此事。你先把饭煮上,等我回来炒菜。”
“......”
路溪明张了张唇,还想再说点什么,人已经没影儿了。
进宝追着秦孟商出了门,元宝跟着跑到门口,没一会儿又走了回来,乖乖钻进窝里留下看家。
此刻已是黄昏,无数霞光从天际延展开来,清风穿过暮霭,田间稻穗摇曳。
里正家这会儿正在做饭,一家子都坐在院里。想是听说了今年税收上涨的事,一家人神色都有些凝重。
坐在小板凳上的小草看看阿爷又看看爹,被这沉默的气氛整得不敢说话。
正巧这时秦孟商上门了,小草高兴地飞奔过来:“漂亮姐姐!”
陈老太太最先站起来:“出啥事了,走这么急?”
里正的眉头仍是紧锁着:“是不是地契有问题?”
“不是,”秦孟商稳了稳气息,“里正叔,我有件大事想跟你商量。”
听到这句“大事”,里正立马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有啥事你只管说。”
秦孟商将再生稻的章程递给他:“叔,您今天下午跟我说过税收上涨的事后,我想了许久,想到一种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
此话一出,院子里其他几个人全部看了过来。
陈老三跟秦孟商打过交道,还算熟悉,第一个开口:“你说的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今年就不愁交不上税了,大伙儿也不怕因为交不上税孩子会被召去西山服役了。
里正心口跳得厉害:“周家媳妇,你具体说说,我不认识字啊——”
秦孟商倒是忘了这一点,于是将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和培育方法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陈家一众人听完后,若有所思,没有立即发表意见。上回秦孟商提出的稻田挖渠,他们起初也不信,可后来连着下了两场雨,他们才知道是自己小瞧人了。
不过,这留稻茬再抽穗的事听着怪离谱的,简直闻所未闻。
可当家的没开口,他们就算有疑问也不能先一步说出口。
里正略一沉思,道:“今年税收上涨是横在咱们面前的一块巨石,倘若稻子真的能长出第二季,那大家交了税还能有余粮过个好年!”
秦孟商道:“没错,第二季长出来的稻子虽比不上第一季的颗粒饱满,但能提高一半的产量,满足今年交税是没问题的。”
“周家媳妇,我觉得你说的这法子可行!”里正激动地站起来,“老大老二,马上召集大家伙过来开会,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老爹都开口了,几个儿子自然没意见,风风火火跑出去叫人了。
方氏躲在厨房里偷听了一耳朵,对那什么留稻茬、再抽穗不屑一顾。一个流放之人,不过是误打误撞提了嘴稻田挖渠,便把公公婆婆收买得服服帖帖的。
她不信,但不会明说,就等着看到时候若是长不出稻子,秦孟商该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