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人才,谋唐,烟雨南枝,免费小说导航

    马上就是春闱,事情一件件的办吧。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唐廷的春闱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以往历届的科举,都被世家大族把持,普通人或许能考上功名,但没用,从宣宗末年起,寒族士子就很少出现在朝堂人,甚至一些落魄的功勋子弟,也被排挤出圈。

    所以很多有才能的读书人干脆投奔藩镇。

    藩镇越来越强大,唐廷廷就像近亲繁殖一样,越来越虚弱。

    有人怀疑,也有人认同,毕竟这年头就是节度使身边的幕僚坑也满了。

    来长安试试运气的人也不少。

    李晔力排众议,第一轮题目由李晔亲自出,明算差不多就是小学水平,加上一些基本统计学。

    而策论的题目,仿照后世公务员考试,来了个大杂烩,律法、儒家经典、诗赋,还有脑筋急转弯,最后才是李晔的重点,治国策。

    所有的考试都在两个时辰内结束。

    如今唐廷的情况,也玩不起什么其他花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名为科举,实则向读书人求策。

    无论哪个时代的读书人,对国事的兴趣非常之大,能滔滔不绝的讲上三五天。

    唐末虽然是个杀戮乱世,却不像后世清朝一样搞文字狱那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不犯唐廷的忌讳,基本就没什么限制。

    为了这次科举,李晔连禁卫军都出动了,用来维持秩序。

    考策论的挤破了头,考明算的门可罗雀。

    对于这个现象,李晔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几千年的文化惯性在那摆着,要改变这一切,只能从武营中培养。

    两个时辰的科举下来,士子们欢欢喜喜的出了考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考的不错。

    经历过后世无数考试摧残的李晔,当然知道越是这种宽泛的题目,越是考验人的才学。

    看似没有门槛,实则门槛非常高。

    治国之策,千头万绪,一不小心就说偏了。

    三百份试卷,李百川、韩偓、赵崇凝三人一人一百份,直接批阅。

    前面的题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文章。

    在场的三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一个上午,就挑选出六篇文章。

    李晔一一过目,试卷都采取了誊录和糊名,杜绝了主考官徇私舞弊的可能。

    这六篇文章能被挑选出来,当然有其独到之处。

    没有一人是长篇大论的,都是挑准某一方面往深处写,目光颇为独到,六篇文章,总结起来就是六种意见:编户齐民,重铸钱币,还有传统的劝课农桑招抚流民,分发土地,鼓励嫁娶,最奇特还有一篇详细论述了朝廷应该严格管控僧道人口,同时僧道的土地一律纳粮赋税。

    别说这些传统的文人,在治国方面虽然没有李晔那么天马行空,但都颇切实弊。

    就拿钱币来说,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私铸劣质钱,以铅锡和青泥铸成,购买力不断下降,百姓也不傻,宁愿要绢帛、盐、粮食、铁等实物,也不愿收这些劣质钱。唐廷政局清明的时候,也花大力气打击这些铸私钱的人。

    但只要有利益足够,就有人愿意冒杀头的风险。

    到了唐末,唐廷自顾不暇,私钱大起,经济彻底崩溃。

    铸钱势在必行,但不是现在,不过这个人的眼光倒是一流,算是朝廷极缺的人才。

    现在重中之重就是编户齐民,朝廷有多大力量,全在这个上面了。自黄巢大乱以后,关中又来了个朱玫之乱,后来就是李茂贞、王建大闹关中,原有的户籍早已经失效了,编户齐民迫在眉睫。

    总体来说,这六个人是绝对合格的,虽然有些人字写的不怎么样,语句也不是很通顺,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这种恩科主要是解燃眉之需,李晔也是个外行,就没点什么状元探花,一切从简。

    不然读书人的意见又要来了。

    只是私下里把编户齐名定为第一,重铸钱币列为第二,剩下的一一排名。

    至于其他的,李晔挑了一些看,没有标点符号文章,看着极为费力,但还是坚持下来。

    只要不是大话连篇,但凡从实际出发的,李晔都留下了。

    这年头能认识字,脑袋瓜子灵光的都是可以培养的人才。

    李晔现在是饥不择食。

    刮开名录一看,第一名居然是崔源照。

    李晔愣了一下,他的本意就是提拔寒门子弟,没想到到头来还是弄了个世家子弟。

    韩偓和赵崇凝互相看了一眼。

    李巨川道:“既然是有用之人,陛下何必在意他的出身?”

    王仙芝和黄巢虽然砍了世家门阀一刀,但毕竟没有砍死,最后还是朱温补的刀。

    李晔心情很矛盾,崔源照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正好点到了目前唐廷的关键,听了李巨川的话,李晔也觉得好笑起来,以现在他在关中的声望,还怕什么世家门阀?世家门阀求着他才是,没有唐廷,这些虚弱至极的藤蔓,还能找哪棵树攀附?

    朱温本身就是黄巢遗党,恨这些人入骨,只是想利用他们而已。

    李克用他的沙陀军事贵族们会让世家门阀来分一碗羹?

    提出重铸钱币之人名叫宋淮书,听这名字就像是江淮人,李晔忽然前些时日在长安街头见到的书生,也说是从江淮而来。

    明算虽然人少,只有区区十一人。

    但以如今的乱世,还能修习算术的,绝对是真爱。

    十一份试卷李晔亲自审阅,十一个人全部满分,看来自己有些小看这时代数学水平。

    依稀记得《九章算术》好像是汉代就出现了,勾股定理,正负数、分数、方程全都有。

    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大牛祖冲之,能根据星象,修订历法,最牛的就是他的圆周率,好像到了十六世纪,才被阿拉伯人超越。

    可惜古代文人都热衷于科举做官,很少有人能静心研究学术,否则一个勾股定理延伸开,就是整个古代数学的巅峰。

    李晔一向认为数学就是所有科学。

    这次恩科的结果,一共录取了四十二人,明算十一人全部录取。

    只隔了一天,就张榜公布结果,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痛哭流涕,有人欢声笑语,还有人大骂主考官徇私舞弊,不过在一身煞气的禁卫军面前,终究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其实前来应试的大部分文章写得不错,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李晔现在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哪怕只是一个修建公共厕所的建议,李晔也录用了。

    策论三十一人中,除了崔源照,还有十三人是长安城中的世家子弟。

    这也正常,如今的世道,有能力,又能安心读书毕竟是少数。

    能有十七个寒门子弟投奔唐廷就算不错了。

    李晔也算知人善用,让崔源照跟着赵崇凝去编户齐民,宋淮书跟着韩全晦去搞钱,其他的人则全部下放到辅军锻炼,从思想到身体进行改造。

    明算十一人则全部进入武营,充当算术教习,李晔对他们非常优待,每月七斗粮,包吃包住,而且每天只需讲课两个时辰,其他时间自便。

    本来李晔还准备弄出一套小学数学教程出来,不过有《九章算术》珠玉在前,李晔也就不好意思献丑了。

    接下来三天就是武举。

    不过让李晔失望了,比科举人还少,两百不到。

    武人崛起的年代,知名猛将基本都名花有主了,但凡有些武艺和胆气的,基本都投军了,毕竟唐廷不是唯一选择,更不是最好选择。

    就是关中子弟也在历次扩军中投入唐军。

    这两百多人,大部分都是河中、山南西道的流民。

    骑射、步射、马枪、负重、摔跤等等。

    李晔是外行,看不出门道,由高行周主考。

    一些考生的年纪比高行周大了不少,武人的脾气较大,居然有人要找高行周单挑。

    李晔顿时来了兴趣,高行周自幼习武,虽然不是超一流猛将,但在关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

    单挑之人年纪比高行周稍大一两岁,高高大大,面色黑中带红,看起来不太像中土人,也是使用一杆大枪,与高行周交手,你来我往,居然打的有声有色。

    李晔越看越是惊喜,高行周目前差不多就是唐军中个人武力的天花板,这人居然旗鼓相当。

    两杆长枪,一个刚中带柔,梨花乱舞,翩若蛟龙,一个大开大阖,厉风呼啸,锋芒如雪。

    引得其他考生围观观。

    武人大多崇慕强者,开始还有人因高行周年轻而轻视,现在亮出本事来,再无人敢多说什么。

    不过现在李晔的眼力也练出来了,表面上两人旗鼓相当,但实际上高行周还是占了上风,整个人看起来从容有度,枪法丝毫不乱,但那黑红脸汉子,脚步渐渐虚浮起来,脸上也全是汗水。

    约莫一盏茶功夫,黑红脸子荡开高行周长枪,拱手认输。

    高行周在战场上狂放豪勇,但在其他场合却谦逊有礼,也拱手回礼:“敢问壮士姓名。“

    “小民折嗣礼,多有冒犯,还请见谅。“

    李晔愣了一下,然后奔入场中,“你是府州折家人?“

    看过杨家将的人,就应该知道折家军。

    折家起初也是党项人的一支,但一直对中原朝廷忠心耿耿,在后世为大宋血战西夏,抵御辽人,北宋灭亡,折家独木难支,淹没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后来西夏攻下府州,还把折家的祖坟全部夷平泄恨。

    府州现在振武军的统辖之下,而振武军是李克用的地盘。

    很明显,这个折嗣礼就是折家人向唐廷的试探。

    “府州折嗣礼,拜见陛下。“折嗣礼放下长枪,朝李晔恭恭敬敬半跪行礼。

    李晔刚忙扶起,“免礼免礼,未想西北折家也有如此好汉。“

    折嗣礼一脸惭愧,“小民技不如人,实在惭愧。“

    李晔大笑道:“高将军河北将门,天下能胜他的人原本就不多,壮士能与他一战,已经相当了得。“

    “可是白马银枪高思继高将军家人?“折嗣礼惊讶道。

    “正是其父!“

    折嗣礼再向高行周施礼,“原来是小将军。“

    高行周还礼。

    在场诸人都见识过折嗣礼的武艺,武举状元实至名归,李晔大张旗鼓点了他的状元,而状元之下,其他人实在不够看,也就一些伍长、什长的料,李晔干脆把他们全都充入刚组建的骁骑都中,以折嗣礼为骑兵都将,与野利景荣、韩逊同级。

    总的来说,这次恩科还是大有收获,没让他太失望。

    也算是起个千金买马骨的作用,向天下宣示如今的唐廷重视人才。

    折嗣礼的加入算是意外之喜。

    虽说现在唐军制度渐渐完善,军中机制能够培养出将领,但周期太长了,而且任何一个团体,只有新鲜血液不断流入,才能更加健康。

    恩科刚刚结束,李思孝挨不住天寒地冻,驾鹤西游。

    其家人请求安葬于夏州故里。

    李晔心中好笑,夏州好像不是他们的党项人的故里吧?

    不过鉴于李思孝还算恭顺,至少没在坊州兵戎相见,李晔也就从其所请,顺便封了个乐乡郡公,令其子侄送回夏州安葬。

    没想到仅仅过了三天,夏绥党项来人,李思恭也挂了,其弟李思谏被推举为留后,请求朝廷册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