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到阳明先生回归于圣学,并且我对甘泉先生所讲的五溺之弊和归正于圣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是对甘泉先生关于阳明先生的五溺之说提出了一个辩证。
我个人以为,阳明先生前期的所有一切的泛观博览,最后终究成为他未来生活世界之开拓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是他思想世界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完善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不能以后来的东西来否定他前边的泛观博览。
同时我还强调,阳明先生回归于圣学,实际上是在弘治十八年,而不是正德元年。正德元年他和甘泉先生一见定交当然非常重要,阳明先生自己也给予多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获得了甘泉先生在思想上的、道义上的支持,他益发地坚定了必为圣人之志。
正德元年所发生的事情不只是他和甘泉先生的定交,就阳明先生本人来讲,正德元年的一系列事件实际上是他后来整个生活过程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起点。那么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正德皇帝登基了,正德皇帝名叫朱厚照,他登基的这一年是十五岁,说实话还算个孩子,当然也不算太小,但阳明先生十五岁时已经去考察居庸三关了。
那朱厚照呢,他还算是个大孩子,毕竟他是生于宫中,从小娇生惯养,跟阳明先生是不能比的,他登基以后仍然延续着他过去的那种玩劣。从史料的有关记载来看,这个朱厚照也是很会玩的,他也爱好军事。有个很有趣的事情是,他把宫廷里头所有的太监组织起来,号称中军,自己就穿上戎装,拿个旗子,一天到晚在宫廷里头操练,也挺逗。
因为他对于这种军事的爱好,早先也生长于深宫,对外面的世界又不甚了解,所以当时的一些将军、边将,特别是像江彬、许泰这一类的人,就图皇帝之所好,经常引诱、引导他到外面去玩,在宣府还专门搞了一个行宫,正德皇帝称宣府那个叫做家里,总而言之他很少在北京紫禁城待着,一天到晚在外面,到那个边关之处可以看真正的军队的操练,调动军队,瞬间千里,风起云涌,正德皇帝是沉湎于其中,愉快得很。
皇帝按道理应该是在宫廷里面处理日常国家事务的,要处理朝廷政治。遇到这么一个皇帝,他一天到晚都是在外面折腾,那么朝廷政治交给谁呢?我们就必须提到刘瑾了,刘瑾这个太监,明朝历史上有好几个太监,在刘瑾之前有王振,在刘瑾之后有魏忠贤。按照我们古来的观点,或者说规矩,两类人是必定不可以介入国家政治的,首先就是宦官,宦官专权不是明朝刘瑾才有,正因为前代都有,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一向是讲,宦官不能干预朝廷政治的,那带来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还有第二类人就是后宫,所谓的外戚等等,这些人是不能介入朝廷政治的。
但是,皇帝一天到晚在外面玩,朝廷政治反而就交给了刘瑾,刘瑾这个人按照《明史·刘瑾传》的记载,他是陕西兴平人,原本是姓谈,小的时候流浪到了京城,然后认识一位姓刘的太监,就冒了刘姓,最后进了宫廷。刘瑾大概也是相当的聪明伶俐,所以进了宫廷以后,就让他去伺候朱厚照,当年朱厚照还在东宫做太子,所以刘瑾和朱厚照之间的感情也非泛泛,从小朱厚照等于是在刘瑾的照顾之下、伺候之下成长的。
现在朱厚照做了皇帝,最高兴的当然是刘瑾了,他总觉得现在总算出头了,皇帝都听他的,所以在朝廷当中几乎是为所欲为。史料曾经记载,刘瑾专权,结党营私,到处搜刮地方财物,侵夺民间土地,在各个地方以皇帝的名义去占领土地、建造房屋、建造所谓的皇庄有300多处,这个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仅靠刘瑾一个人恐怕也做不到这样,他怎么结党营私呢?当时朝廷里头有八个最厉害的太监,以刘瑾为头,结为一党,号称“八虎”,这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去世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比较玩劣,年龄也小,朝廷政治未必都能管得井井有条,所以他委托了几位正直的大臣做顾命大臣,希望他们能够辅佐朱厚照,管理好这个朝廷政治。
顾命大臣当中,我们多的不提了,就提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叫做谢迁,一个叫做刘健,刘健是洛阳人,谢迁是余姚人,和王阳明先生还是同乡。这两位都是正直之人,声誉也很高的,明孝宗的想法是由他们来辅佐朱厚照,朝廷政治不至于太坏。可是没有想到,刘瑾要实现自己的私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就是这几包括刘健、谢迁在内的顾命大臣。当时朝廷政治就因为这样,是有内有外,有邪有正,两派之间就陷入非常激烈的政治斗争。
这个斗争的过程如果详细地说是比较费时和费劲的,简要地讲其中我们还得要提到一个人,当时的户部尚书有一个叫做韩文的人,举个例子来讲,韩文每一次上朝回来,看到朝廷如此这般的乌烟瘴气,都不免老泪纵横。有一天他跟李梦阳说这个事,李梦阳也是当时重要的大员,李梦阳就跟他讲,他说韩公,你可是大臣,应当与国共休戚,你哭什么?户部尚书韩文就说,现在朝廷政治如此这般,可如何是好?我们又怎么办呢?
李梦阳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说既然如此,邪不压正,你应该给朝廷上书,驱除跋扈。韩文听了之后一想,没错,是这么个事,我无所谓了,反正年纪也这么大了,无非是个死,怕啥了?韩文就跟李梦阳说,你是文豪,文笔好,你去把这个奏疏起个草。李梦阳很快就把这个奏疏的草稿写好了,然后交给韩文;韩文一看,自己提起笔来给他改,他说你这个书生还是不要讲那么多道理,我们的这个奏疏必须要简明扼要,观点鲜明,语句有力,你讲那么多道理,皇帝未必肯听,你讲的那么文雅、婉转,皇帝也不一定听得明白。所以不要委婉、婉转,也不要讲那么多道理了,一二三四讲清楚。户部尚书韩文亲自改了李梦阳的草稿,然后约请几位大臣一起上书。
上书的目的很清楚。这一上书,皇帝想这不得了啊,因为毕竟都是朝廷大员,皇帝也不能完全地不管不顾,接着就有非常复杂的宫廷内部斗争。过程不说,最终表明,还是刘瑾一方借助着皇帝占据了上风。这一占据上风,接下去的事情就不美妙了,刘健、谢迁终究被驱逐出了朝廷。在某种意义上面来说,我们几乎可以说那不亚于当时朝廷政治的一次大地震。
这个事情一出来,两京舆论一片哗然,大家都希望诛杀八虎,把刘健、谢迁给请回来。可事实表明,刘瑾得势了之后,不论当时的东厂还是西厂,都把持在八虎的手里,刘瑾本人实际上就把持着当时的朝廷政治,一切两京各部官员的上书最终都被刘瑾压下,刘健、谢迁离开了朝廷。
正是这个事情,两京各部官员都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动静之后,南京户科的给事中,实际上也是监察官员,名字叫做戴铣,再次上书。戴铣的上书,又遭到了刘瑾的压抑,甚至把戴铣关进了死牢。这个事情发生之后,似乎是没有别的官员再出来说话了,但是王阳明出来了。
阳明先生挽救戴铣,最后导致他自己也被关进了锦衣卫的大狱,被廷杖,这个实际上也就成为阳明整个生活过程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