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的声音虽然很轻缓,但每一句话都如重锤一般敲击在含凉殿的地面上,说到收复失地这儿,他顿了顿,轻蔑一哂。
“你错了,朕比任何人都想中兴大唐,让大唐重现开元盛世时候的光景,朕还想像你一样快意恩仇,报了当年回纥可汗牟羽杖杀我僚属、随从之仇,但朕不能……
朕是天子,身负天下,不能为了一己之私置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今吐蕃国势正盛,疆域与大唐不相上下,胜兵数十万,兵力远超我京西北八镇,若是贸然出击,万一败北,河朔三镇必反,届时,又是一场安史之乱啊。
但是两国通好就不一样了,一来可以解除边患,使边疆、内地百姓休养生息,二来也可让朕腾出手,廓清东方。
这也是古人常说的攘外必先安内,大唐既安,则群夷自服,待河朔平定之后,国家再休养生息、积粟五年,然后集甲士三十万,西出长安,何愁河陇不复?”
说到这里,李适停住了,神色漠然地盯着郭映,似乎在等着他表态。
郭映当然不会被他一席冠冕堂皇的话就洗了脑,他承认李适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想法也很美好,但是略知历史的他可是清楚眼前这位皇帝做起事来是有多么离谱了。
削藩削出来四个反王,两个皇帝,完成了“国都一陷,天子一迁”的成就,而后为了平定内乱又以割让安西、北庭为代价换得吐蕃出兵,结果后来在李泌的劝说下又背弃了当初的约定,引得吐蕃震怒,搞出了“平凉劫盟”这出闹剧。
在郭映心中,李适这个微操大师和大宋三挫徽钦高,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朱祁镇没两样。
也就是此时的大唐尚有一堆裱糊匠,不然就凭李适的骚操作,大唐迟早变成南唐。
郭映深思一阵,觉得自己还是要坚持一下主见,便道:“陛下与草民的初衷都是一样的,皆是为了我大唐江山社稷长存,但草民犹记得太宗皇帝在世时说的一句话,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草民怕陛下释放吐蕃使臣及战俘的善意,会被吐蕃当成我大唐软弱可欺,助长了其国内主战派的嚣张气焰。”
李适挑眉:“哦?那么依你所见,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陛下非要放归那些滞留在江汉、岭南的吐蕃战俘,草民建议在放归之前对他们施以刖形、再斩其五指,这样,他们就不能翻山越岭、搭弓射箭了,即便回到吐蕃,也顶多是做些牧羊种地的伙计儿,不用担心他们再跟着吐蕃大军犯我疆界。”
郭映边答,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适的神情变化。
他的意思就是如果真要通好,那就把俘虏的吐蕃人变成残疾人再送回去,免得真成了纵虎归山。
闻听此言,李适的脸颊抽搐了两下,最终还是忍住了震怒,皮笑肉不笑地问道:“你这是想将朕的和蕃之意变成恶蕃之意?”
“草民绝无此意,只是陛下既然问起,也只能从心回答了。”郭映诚惶诚恐的答道。
李适面色微动,目光咄咄,道:“莽夫之见!
朕懒得同你争辩,不过朕知你本意也是为了国家,便不治你殴打朝廷命官之罪了,但是你“煽谣国是”“指斥乘舆”这一罪,朕无论如何也不会轻饶。”
天知道郭映那首«夏日绝句»对他的心理冲击有多大,毫不夸张的说,此诗若是流传出去,他李适肯定落不下什么好名。
若是郭映知道李适此刻的想法,定是要悚然而惊。
他当初写这诗的时候只是有感而发,哪知李适会另有一番解读,不过李适的解读也不能说全无道理。
毕竟易安居士李清照写这诗的背景正是在南宋建炎年间,彼时,金军南下,大金臣藩宋国国主完颜构与一众臣望风而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因为一场叛乱临阵脱逃,让她一介弱女子深为羞愧。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
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
歌颂了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了赵九等一众人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也难怪李适当初看到这诗的第一反应是怒从心头起了。
郭映当然不知道这些,见皇帝指责他“煽谣国是”“指斥乘舆”,还以为是他在风月场上键政传到宫中了呢,忙伏身叩首:“草民领罪。”
李适轻笑一声,面上不可置否,也不说怎么处置,而是问起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郭卿年方几何了?”
不经意间,称呼竟也是变了。
郭映被他突如其来的家常搞得一头雾水,但还是老实答道:“草民是宝应元年生人,不觉已虚度十八载。”
“是吗?朕长子宣王也是宝应元年生人,不过他呀,去年就为人父了。
你如今也到了婚配的年纪,为何迟迟不成婚呢,是没有找到门当户对的适龄女子吗?
若是如此,朕便吩咐淑妃召命妇们入宫,为你讨一门好亲事。”
李适一本正经地看着郭映,似乎很关心他的终身大事。
郭映仍不解其意,愣了半晌,才讷讷地回道:“草民自幼好读«史记»«汉书»,每每读到霍骠骑说出那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时,都不禁胸襟阔展,豪气顿生。
如今匈奴虽灭,但吐蕃尚存,草民每每想到遗民断肠在凉州,连饭都吃不下,哪里还有心思谈什么婚嫁。”
李适闻言,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笑,似赞许又似讥嘲:“朕怎么听说你平日里经常出入烟花柳巷,顿顿酒不离口肉不离手?”
这时,郭映低垂的脸庞露出丝丝哀伤,却见他语气沉重说道:“确实如此,但草民也是见‘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心中愤懑难平却又无能为力,只能以酒色麻痹自己,让自己忘却这份痛苦罢了。”
他这番无限把自己形象拔高的说法李适自是不信,但他没有急着反驳什么,反倒是顺势追问了一句:“那如果朕让你总领京西北八镇,你能击破吐蕃吗?”
“呃——”
郭映傻眼了,他的初衷不过是想给自己加点戏,但皇帝似乎是有当真的意思了,这让他瞬间骑虎难下了。
“朕问你话呢,你怎么哑巴了?”见郭映久久不答话,李适皱眉催促道。
“不能。”
郭映犹豫了一番答道。
他可不愿效仿袁嘟嘟,乱夸海口。
开玩笑,穿越前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公务员,也就是相比古人见识广博了些,真论行军打仗他说不定还不如赵括、马谡、李景隆这帮人呢。
若是让他当个前锋什么的,指不定还有的说法,毕竟原主武艺超群,弓马兵器,样样娴熟。
“那朕让你节制一镇,你能光复一州吗?”李适继续循循善诱。
“光复一州容易,只怕得而复失。”
话到此处,郭映哪还会不知道李适这是在给他挖坑,他自然不会信心满满的保证什么。
当然了,这也并非是他的谦辞,而是真的心有顾虑。
要知道京西北八镇并非一体,以一镇兵力对上吐蕃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使能够先发制人,夺回失地,若是其他几镇不出百姓、兵士协助筑城戍守,多半是要得而复失。
“那朕让你守一堡,你能击破来犯之敌,保全疆土吗?”李适复又问。
迎着李适的咄咄目光,郭映沉吟片刻,缓缓颔首:“能。”
他估摸着再说不能就要被当成只会夸夸其谈的绣花枕头了,搞不好有性命之忧,而且前面树立的光辉形象也要毁于一旦,只好硬着头皮接下这话。
“好,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见状,李适满意地笑了笑:“你不是整日嚷嚷着请伐吐蕃、收复失地么,等晚些时候,朕就给你寻个与吐蕃接壤的军堡让你赴任。”
“朕给三天的时间打点行装,备弓马,募护卫,三日之后,圣旨到了郭府,你就得启程了。”
这么快?
郭映愕然,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是叩首谢恩然后失魂落魄的离开大明宫。
毕竟听皇帝的言辞,是铁了心要将他贬谪到边疆去戍边了,这可比流放岭南危险多了。
……
“父皇,你真的要将郭郎发去边疆吗?”
待郭映出了含凉殿,侍立在一旁的公主李蕙才怯怯的出声。
李适摇了摇头,复又点了点头:“朕不是将他发去边疆,而是觉得他志气凌云,有我少年时欲手刃安史二贼的那股子热血,发配岭南那等荒缴之地可惜了。
去边疆历练历练也好,省得浪费了他的一腔热血,只希望,他不要成为第二个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