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慌忙说道:“陛下,洪武皇帝留有遗诏,不许藩王进京……”
朱允炆反问道:“洪武皇帝的遗诏,干本朝何事?洪武皇帝还不许江南昆沪之地人氏任户部主官,朕不一样改了?”
“天下没有万古不变的法度。”
朱允炆翻了个白眼。
齐泰听得人都傻了,这位永乐皇帝朱允炆,不按照套路出牌啊,这么重要的大事,朱允炆居然不和自己商议一番,太后是否知道?
祖训录还在,洪武皇帝朱元璋尸骨未寒,你这新帝登基,马上就要做出违背老祖宗的决定了么……
而且,燕王素来强势,招入京师为大将军王,就不怕威胁帝位?
真不知道,这个皇帝是不是傻的。
暴昭也拱手说道:“陛下,此策不妥,燕王素在边军领军,若是提为大将军王,征北大将军,则大明军事悉在他手,若他不遵循藩王之礼该当如何?”
暴昭这话就很直接了。
意思是你把四叔朱棣召进京师,他掌握军权,到时候引狼入室,结果谋权篡位怎么办?
朱允炆咧嘴笑,说实话,他一点都不担心四叔朱棣篡位谋反。
甚至巴不得燕王四叔冲进来,一脚踹翻护卫,指着自己鼻子骂道:“你这昏君,我大明的祖宗基业,就要败坏在你手里啦!”
这时,按照正常剧情,朱允炆都该怒目而视,和燕王朱棣对峙。
但朱允炆决定反套路。
要真有这一天,燕王四叔准备谋反,他举双手赞成,喜极而泣,大喊:“四叔,你终于来了,这他娘的当皇帝太累了,皇位给你,美人,哦不是,放我去做个太平王侯吧。”
这天下本来就是老朱家的,与我何干?
朱允炆越来越觉得自己智商在线,我他娘的真是个小天才。
皇爷爷朱元璋泉下有知,肯定得蹦起来给我点个赞。
对他而言,做皇帝有什么好的,还不如做个逍遥王爷,欺男霸女,强抢良家,有时候他还挺羡慕周王的,至少他不需要为乱七八糟的国事操心,河南还得举半省的赋税供养着他。
能躺平,谁特么愿意累成狗啊。
再说,自己给了四叔朱棣一个机会,那就是如何处理周王朱橚,他决定用四叔朱棣来担任削藩急先锋,让朱棣自己对自己那些弟弟们下手,尤其是犯法较多的几个王爷,如果燕王朱棣秉公处理同母弟弟周王朱橚,朱允炆寻思,等燕王四叔进京了,好好跟他开诚布公的聊聊。
如果朱棣愿意让自己当个太平王侯,他真不介意禅让,在后宫努力造小人,管个屁的奏折国事,统统滚吧,这皇帝,谁爱做谁做去!
李景隆也提出反对意见。
“陛下,若臣进入内阁,那我大明五军都督府则置于何处?”
“且以藩王掌军,并无先例,若开了此例,以后大明诸藩王岂不是都能掌军?臣担心此会引起祸端,九边藩王见燕王可入京,纷纷效仿,我大明危矣,祖宗法度何在,朝廷威严何在?故而藩王不可随意调动啊,陛下!”
李景隆的话,徐辉祖也翘首盯着朱允炆等待回答。
底下一干武将,如长兴侯耿炳文,也是凝神竖起耳朵。
在蓝玉谋反案之后,洪武皇帝朱元璋将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合并为五军都督府,并且对五军都督府进行控制,实际上是在用兵部掌控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作战,而调令需要兵部的兵符,圣旨。
这是分权,也是给武将上保险。
实际上这在无形中也削弱了军方武将勋贵的势力。
再加上,朱允炆前身有意用齐泰掌管兵部,这早就让李景隆不满了,如今又搞个朱棣来分权?
其实对李景隆来说,天子是朱允炆或者朱棣,没有区别,但是兵部被谁掌握,这区别很大,直接关系到军方的切身利益,至于什么藩王做不做乱……
这天下是你老朱家的,关我李景隆何事?
无论哪位朱明皇族当皇帝,都会重用李景隆,因为父亲李文忠在军中旧部遍天下。
朱允炆咧嘴笑了笑,这帮人也是人精,说话弯弯绕绕,名义上是为大明着想,其实还是在给自己邀权,担心自己既得利益受损。
他说道:“军事乃国之大事,朕决定对五军都督府进行改革,设大都督和左右都督三位都督,大都督掌管军机大事,左右都督一位负责练兵,一位负责后勤等事宜,此事可以等我燕王四叔进京之后,再行磋商。”
“另外,朕决心在太学设置皇家学院,所有大明皇族,藩王后代,年满七岁,都需进入皇家学院学习,十六岁后,统一进入各地卫所军训,此为保持我大明皇族勇武之气,尚武之风,且所有藩王世子就藩之前,必须去边关卫所戍边三年,服役期满通过朝廷认可才能就藩。”
朱允炆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他想要用朱明皇族掌军。
说实话,根据前世看的那本历史网文来说,老朱家人才蛮多的。
出过木匠,跳水运动员,留学生,道士,一夫一妻制铁杆,还有各种各种。
如今大明的初代藩王,猛人也多。
如宁王,燕王,肃王,这些边塞的王爷都能领军打仗,湘王朱柏也率领卫所镇压过荆楚蛮叛乱,作为一个后世来的人,朱允炆没有狭隘的观点,这些王爷能打仗,没必要把他们当猪养,给他们广阔天空,开疆扩土不是很好?
大明还有很多疆域没收回来呢。
朱允炆心心念念的,可是那个海棠叶。
前世那个时空,大明将王爷们当猪养。
满清入关时,朱明皇族其实也涌现出许多有能力的王族,可惜大厦将倾,无能为力。
养民如羊,不如养民如狼。
如果能让大明皇族崇武尚武,积极开拓,充满进取之心,朱允炆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是必须要小心平衡,不能出现内乱,出现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那种后果。
这就需要大明一致对外,疯狂开拓……
除了北方,还有广阔的海洋,如今大明可以开拓的地方很多很多,他有的是时间让皇族子弟们长长见识,把眼光看向世界,看向西方,看向大海。
北元蒙古骑兵虽强,但这个时候还是被大明按在地上摩擦。
而且北元蒙古诸部自己也内乱不止,元顺帝出逃没几年,他们已经退化成了游牧农奴部落,各自征伐,打来打去,黄金家族都快被杀完了。
男人最爽的几大乐事,一个是征服很多很多地域,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域,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用魅力迷倒无数的美女。
朕爱江山,朕也爱美人!
此时,北边的朝鲜也十分猖獗,偷偷占了不少大明领土,把疆域扩充到了铁岭一代,和大明的铁岭卫多有摩擦。
大明可没那必要惯着棒子。
“此事朕意已决,好了,其他大臣可有事起奏?”
李景隆在大明官场混了几十年,经历过洪武皇帝的时期,十分明白皇帝说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深吸一口气,暂且退下。
而他退下了,其他武将没资格质问天子,自然也不敢说什么。
朱允炆心中感慨:“皇爷爷朱元璋给朱允炆前身留下来的这套班底,是真的爽啊,没有刺头,都是顺臣,他老人家留下的威严如今还震慑着这帮大臣,如果换个别的青年皇帝,二十一岁登基,真不一定能压得住满朝文武,但是狐假虎威,借着洪武皇帝的威严,自己居然没有受到什么反驳……”
大臣们一边消化之前朱允炆宣布的重大事项,一边有人大着胆子出来提意见,大朝会半个月开一次,朝臣很多,所以提意见的大臣也很多。
朝中众臣,在经过短暂的安静后,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而他们争吵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在取消人头税,也并非是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些税收政策。
这几件事情,说起来对朝堂上的官员都有利。
甚至对他们的大家族也很有利,因为士绅和生员有官身者有优免,税收怎么也收不到士大夫家族头上,所以他们偷着乐,还能再吞一些良民的田地隐税,顺便把自己家族里多余的人口分家分出去,毕竟不收人头税了。
世家大族,人丁众多,取消人头税,他们笑的更开心,而摊丁入亩,虽说缴纳的税多了,可是可以从别处找补,因为各地收税的是官府乡吏,大部分地区的乡吏,都是地方大宗族出身,自然有的是法子避税逃税。
火耗归公,那就更要咧嘴笑了。
以前,粮长,里长收税,还会藏私,帮着地方的百姓。
如今全部改为官府收,火耗归公,那官府的灰色收入等于合法化,反而粮长里长没了收入,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朝堂上诸多大员,主要争吵的比较凶的地方在于,诸藩王进京拜谒服丧之事,这是朱允炆昨天敲定的,他们大部分都反对藩王进京,认为这会造成朝局不稳,坚决不能让诸藩王进京拜谒服丧,他们列举的理由,从九边重镇需要诸藩王镇守,到这些藩王铺张浪费,路过驿站越级用度,车架压毁民田,地方官员还得出钱接待等等。
总而言之一句话,大明藩王绝不可进京,他们进京,大明是吃枣药丸。
朱允炆注意到,反对诸王进京的多是文臣。
而且大部分是江南人士。
他嘿嘿一笑,咧嘴不语……
好家伙,先前李景隆反对燕王朱棣进京掌军,他退下了,你们这帮文臣闻到味儿,就换个方向打太极是吧……
不得不说,这帮文官的确是当世顶级的聪明人,他们不仅擅长和稀泥,隔山打牛这一招用的也是纯熟。
江南地区赋税重,好不容易减负,皇上要搞皇家学院,让所有皇族都有机会掌军,这万一后面皇家学院出了个汉武帝式的人物,江南的世家大族,还有百姓都得遭殃。
名义上是反对诸藩王进京拜谒服丧,潜在其实是反对燕王朱棣进京,反对皇家学院。
同时,已经有大臣提出了削藩的理论……
国好战必亡!
这是文臣们一个统一的共识,而且他们认为天朝上国征讨周围小国是很耻辱的行为,抛去上面这些狗屁大义,主要原因是,打仗打的是钱粮赋税,九边重镇一直靠江南赋税输血,他们这些江南文臣,不想大明皇帝搞皇族掌军这一套,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大明的军功章,除了诸将士累累血骨,还不停吸着江南百姓的民脂民膏,九边诸藩王每年的岁俸都要朝廷赐予,大部分是江南民脂民膏供养着。
大明的皇族如今已经很难控制,耗费太多搞得财政很吃力,你朱允炆还要给他们掌军?让他们接受军事训练?
那以后我们这些地方大族干屁吃,好处都让你老朱家占了。
这大明江山是你老朱家的,干我等何事?
预判了这些反对诸王进京拜谒服丧大臣们的预判,朱允炆哭笑不得,他大爷的……
还有一件事他没说。
那就是开海贸。
他瞥了一眼夏原吉,这件事是夏原吉提出来的,他的政策建议十分好,朱允炆决定下朝之后就开个内阁会议,跟诸内阁大臣通通气,要把江南的世家大族,富豪家族的注意力从土地转移出去,往广阔的海洋看去,积极发展海贸。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免除人头税,都有个重要前提,老百姓得吃得饱饭。
这需要高产作物。
番薯,土豆,木薯,这些东西都是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番薯很吃肥料,可以暂时缓缓,但是木薯,这个东西很值得抓。
朱允炆举举手,打断了诸多大臣的争吵。
“此事可容后再议,诸臣尽可上奏,朕会一一批阅。”
他说完后,示意下一个议题,这件事就此暂歇。
朱允炆心中想到:“等官方海贸搞起来,朕会想办法拉你们这些世家大族下水一起搞个公司,就叫大明海贸公司,主营海洋贸易,回头赚的多了,你们也就看不上种地那点歪瓜裂枣,而且眼界开阔了,也会主动跟着朕的脚步放眼世界,到时候可就再也不怕国家出个汉武帝一样的人物,而是生怕皇帝是个孬种不敢开拓……”
深吸一口气,朝臣们又开始讨论下一件事。
这件事说起来有些扯。
许多侍郎建议,是否给内阁阁臣加封一些虚衔,如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等,还有就是六部的通政司权限到底有多大,什么样的事情才算轻,什么样的事情算重?大明疆域广阔,很多事情地方县官就自决了,能奏报到朝廷六部的,基本都是大事重事,而且因为路途遥远,本身不着急的事情也变成了急事。
所以文官们询问朱允炆,能否给通政司多一些权限?或者给地方官员多一些灵活的限度,避免出现空印案那种枉法行为。
朱允炆又听得笑了,这小算盘打的,他在龙椅上都听得见。
这明里是给通政司明确职权,实际上是在试探内阁阁臣的底线,就是内阁阁臣的权限到底有多大……
小事自决,大事报内阁。
六部很多尚书就是内阁阁臣,或者阁臣候选,这也可以看做大臣们在探索阁臣的权限上限,表面上是通政司,实际上通政司归六部内阁管,他们想试试朱允炆懂不懂,如果不懂,就给阁臣多邀些权。
阁臣权限大,也就是通政司权限大,通政司有了权,阁臣能处理的事情就更大更重要。
皇权和相权,天生是矛盾冲突的。
大明没有丞相了,内阁阁臣就是弱化版的丞相……
朱允炆也眸子闪烁,的确,这件事还需要十分详细的准则,不然内阁阁臣权限大的没边儿,或者小的没底。
什么是大事,重事?
全在通政司这个奏折第一道把关的地方,如今看来通政司的刀笔小吏,反倒比翰林院翰林更重要,他们是奏折筛选的第一道关。
朱允炆开始思索起来。
“通政司,必须安插阁臣的心腹,但是这样阁臣难免会有私心,把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奏折给黑了,蒙蔽皇上,胡惟庸就是这么干的,很多奏折都没经过洪武皇帝,这事儿的确要有明文章程,还有多搞点监管。”
朱允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太监,东厂。
太监和文臣天生对立。
他们一个是天子的家奴,一个是从天子手里分权。
关键就要看皇帝如何平衡权势的中间点了……
“当皇帝真累啊,四叔,你快起个兵吧,哎……”
朱允炆又揉了揉脑袋,脑壳疼啊。
其实内阁的雏形,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身陨后,就已经有雏形了,洪武皇帝朱元璋深感年事已高,设置了“四辅官”,又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作为顾问,来对奏折写出参考建议,提高批阅奏折的效率。
就这样,洪武皇帝朱元璋每日平均还要批阅二百多封奏折。
如今朱允炆刚刚登基,就开始分权,这当然是好事。
诸多大臣们也十分高兴。
但关键在于阁臣的地位和身份。
说是阁臣的身份地位,其实更深层次在于试探皇帝能否多放权,阁臣说白了就是个参谋议政,无法做决策,拍板得皇帝批红,所以他们尝试用给阁臣多加一些虚衔为第一步,又用通政司的权限上限不断试探皇帝的底线,看看朱允炆这个皇帝是否会让步。
试探我的底线?我的底线是很灵活的!
朱允炆笑了笑,道:“通政司轮流值守,六部官员交叉审阅奏折,避免漏缺,此事简单,可还有其他事情要奏?”
将这件事情轻描淡写的揭过,朱允炆有些累了,揉了揉老腰,昨晚操劳过度,哎。
这时,刑部尚书暴昭站了出来。
他面貌端正,刚正不阿,拱手说道:“陛下,既然臣要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刑部诸事难免懈怠,还请陛下免去臣刑部尚书之职。”
大明在地方上设置三司,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民政,刑狱,军政。
刑部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直接领导,权限极大。
暴昭在刑部担任主官多年,一直十分公允,深受洪武皇帝器重。
朱允炆摆手道:“不准,朕都身兼多职,日夜操劳,暴尚书年富力强,兼管刑部又不是什么难事,好了,朕乏了。”
“今日早朝毕!”
内侍王中早就看出朱允炆很累,他连忙唱喝道。
诸臣也不好说什么。
内侍王中又唱道:“诸臣退朝!”
满朝文武,纷纷转过身,缓步退出朝堂。
就在这时,锦衣卫指挥蒋献急匆匆地从后门跑了进来,他面色凝重,给内侍王中耳语一番,王中大惊,忙上前来告诉朱允炆。
“哦?”
“马德,老虎不发威,当老子是病猫是吧。”
打着哈欠的朱允炆面色渐渐冷了起来,他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再说我他妈的是皇帝,真当老子没脾气是吧?
“你去把魏国公徐辉祖叫来,命他从孝陵卫调一千精兵,把朕宫里的护卫全都换了,内侍,宫女,都换成可靠人手,不可靠的全部殉葬,下去陪太后。”
“是!”
“还有,朕有件事情交给你。”
朱允炆看向王中。
差点把这事儿给忘了,搞钱才是正道理。
“朕准备放一千名宫女出宫嫁人,你和蒋献给朕好好打听打听,哪里的富商多,谁家最有钱,给朕搞个名单出来,朕要给这些宫女置办点嫁妆。”
“先从南京城找起,比较有钱的大户人家可以多娶几个,到时候让锦衣卫上门跟他们好好谈,谈妥后挑个黄道吉日,让他们拿着银票提亲,朕宫里的宫女个个貌美如花,嫁给这帮商人真是便宜他们了!”
士农工商,朱元璋将子民分为几等,读书人地位最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农民和匠户,地位比商人更高。
但是实际上,这些年商人地位大大增强。
娶伺候过大明皇帝的宫女哎,这帮商人不得跳起脚来,到时候随便收个几万两彩礼钱不过分吧?
“想到很多宫女小姐姐都要嫁出去,朕真有点心动……哦不对,心痛啊。”
脸上带着一丝笑意,朱允炆似乎已经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他甚至琢磨,要不要给朝中大臣也发一发,有几个大臣可是钱不少,说不定比他这皇帝富多了,比如曹国公李景隆。
“你们看着朕干嘛,朕绝不是卖宫女,皇家的事,怎么能是卖呢!?这是你情我愿,郎才女貌,天生一对的事!”
王中和蒋献两人脑袋摇成了糖葫芦。
“对对对,陛下说的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