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这是真的,唐朝小闲人,南希北庆,免费小说导航

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这是真的
长安,两仪殿。

“商人挡住了吐蕃大军?这---这怎么可能?”

当西北的战事传到长安来时,李治差点把下巴给惊掉了,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假消息,就跟苏海政诬蔑裴行俭一样。

他原本的策略是调派契苾何力他们回援,在某种程度上来将,他认为西北是守不住的,因为西北地区并没有多少军队驻扎,而且主要就是集中在安西四镇,但是于阗一战,唐军惨败,导致疏勒也被吐蕃攻取,大都护府北边的弓月城又有叛军作乱,南北夹击,苏定方又不在,这怎么守,就算调兵过去,也不可能赶得及,只能说等契苾何力他们回来,引突厥之兵,将安西四镇收复回来,因为西北是不可能让吐蕃的,但是没有想到突然收到消息,区区商人就将吐蕃大军给挡住了。

刘祥道道:“启禀陛下,在半月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些消息传到了长安,但是臣也不相信这是真的,然而,庭州、西州、沙洲相继传来捷报,臣才确定这一切都是真得,这三道捷报,乃是庭州、西州、沙洲近日送来的。”说着,他拿出三道官文来。

裴行俭忙着作战,哪里有空跟朝廷联系,反正朝廷也没法派兵来大都护府,但是西北各地商人都去捐助大都护府了,故此各州县官府都知道这事。

“快快呈上。”李治赶忙道。

张德胜急忙将信函给李治呈上。

李治一边看,一边惊奇不已,“这—-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许敬宗突然站出来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事若是真的,那真是太令人感到害怕了。”

李治一怔,道:“许爱卿此话怎讲?”

许敬宗道:“吐蕃军队的实力,大家都是非常了解,与我唐军不相上下,那些商人竟然能够挡住吐蕃的铁蹄,可见这些商人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了,而且他们为何如此不遗余力的支持裴行俭,这真是令人感到怀疑啊。”

此话是含沙射影,若有所指呀,要知道那裴行俭当初还骂过武媚娘,是坚定的反武派,故此才被贬到那边去了,而且许敬宗知道裴行俭这种人,他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政治理念,而且裴行俭文武双全,那肯定不能让他重新回到朝中。

许圉师立刻道:“许侍中此言差矣,这可不是一个商人所为,而是西北所有的商人,甚至于西北的百姓,而他们也不是支持一个商人,或者是裴行俭,而是支持我们大唐。

信中虽然没有明说,但也并不难窥探出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一向小气的商人,这回变得如此慷慨大方,主要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之所以拥有如此多得财富,都是因为朝廷的西北计划,他们捍卫的是西北计划,他们希望能够活在我大唐的统治之下,而不是吐蕃,亦或者突厥的旧贵族。

这不就是对于我大唐,对于陛下的忠心。许侍中你怎么能够质疑一个百姓对于国家的尽忠呢?在贞观初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处于最困难的时候,试问当时又有几个地主愿意像西北商人一样,出钱出力支援国家抗击突厥。”

通常情况下,许圉师是不会跟许敬宗正面对抗,他也怕惹麻烦,只不过当他听到这些消息时,他是非常的感动,其实这事也感动了许多人。然而,许敬宗开口便是质疑,而且许圉师也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无非就是不想裴行俭将这功劳给夺去,这令他非常愤怒。

李治也是皱眉看了眼许敬宗,道:“许侍中,西北百姓可也是朕的子民,不管他们还是商人,还是牧民,你这话要是传出去,你让西北百姓如何看朝廷,他们如此为国家而战斗,换来的却是朝中宰相的质疑,今后这等话,朕不想再听到了。”

许敬宗一脸老脸涨得如猪肝一般,赶忙拱手道:“老臣知罪。”

这凡事都有轻重缓急的,如今吐蕃大军压境,你还顾着政治斗争,这你就做得有一些过了,李治也不糊涂,他重用许敬宗,是为了铲除整个关陇集团,将能够威胁他的人都给清除,但是在国家大事上面,他更多还是依赖李绩、韩艺、许圉师等人。

李治当然知道许敬宗的为人,不会跟他计较的,他说他的,自己有选择性采纳就可以了,这就是君主的用人之道,贤臣有贤臣的用处,奸臣有奸臣的用处,关键是要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许敬宗的能力,他是不可能达到长孙无忌的地步,用许敬宗,李治是非常放心的,你再折腾,我要对付你,易如反掌,又笑道:“记得当初韩艺向朕提出西北计划时,就曾提到过这一点,只不过朕一时没有想起,想不到西北计划竟真有这等威力,真是令朕意想不到呀。”

许敬宗听得就更加不是滋味了,韩艺人都不在这里,皇帝却将功劳算在他头上。

韦思谦站出来道:“陛下,吐蕃三番五次挑起战争,图谋吐谷浑、西北之地,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且手段十分卑劣。而如今我军在西北已经进入反攻阶段,而吐谷浑也与吐蕃大军对持在河源地区,臣以为陛下应该立刻下旨,全面反攻吐蕃,给吐蕃一点教训。”

卢承庆赶忙站出来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臣以为我军刚刚消灭高句丽,将士们都非常疲惫,立刻又发动对吐蕃的战争,只怕会得不偿失,再加上如今乃是冬季,不宜发动战争,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许敬宗又站出来道:“老臣赞成卢尚书的建议。”

韦思谦非常强硬道:“可我大唐已经不是第一回退让,吐蕃却不识好歹,屡屡背信弃义,这回是坚决不能再退让了。”

他虽是文臣,但他性格刚烈,你吐蕃老是这么背后捅刀子,这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他们之间的争论,其实也是长安当下的一个缩影,随着局势的变化,有一些人就觉得吐蕃太可恶了,如今咱们度过了最为难的时刻,一定要揍他丫得,给吐蕃一点颜色瞧瞧。但是有一些人就觉得这东边刚刚打完,西边又开战,对于国家发展不利,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而且这不是高句丽,而是强大的吐蕃,这你得考虑清楚啊。

但这不是党派之争,而是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

李治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他就做了一个非常折中的选择,他吩咐吐谷浑各州县,甘州、肃州、以及鄯州,等等,将守兵都调往吐谷浑战场,并且将粮草都给送去。他一开始不敢这么做,就是因为吐蕃来势汹汹,他认为是肯定挡不住的,他希望是守住吐谷浑与大唐的交界,阻止吐蕃过界,一切的一切等统帅们回来再说,只要守住就是胜利,采取的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做法。

可是他没有想到,弘化公主会这么刚猛,倾巢而出,这令他都有一些尴尬,而且,他更加没有想到王方翼、王玄策、赵持满如神一般的挡住了吐蕃大军,这心里好生后悔,当时没有相信他们三人,幸好如今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

但是西北得话,实在太远了,中原的士兵过去一趟,估计得明年才到,他想帮也帮不上忙,故此只能下诏,去褒奖当地的商人,朕在长安感动的都流泪了,无论成败,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一定要好好奖赏他们,云云之类的,总之,你干得事我都知道,我非常感动,并且又升裴行俭于阗的都护,安西四镇暂时全权由裴行俭来统领。

这么安排虽然有隐患,安西四镇都交给一人统领,当然会有自立为王的可能,但是面对强大的敌人,就一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有抵抗住,要还各自为政,那怎么打,李治只能选择相信裴行俭,因为那边也没有什么人了。

而此时西北战场已经完全扭转,吐蕃是全面收缩战线,因为当初吐蕃攻下于阗这一座重镇后,是四处派兵,禄东赞知道西北空虚,事实也是如此,一开始他们怎么打,怎么有,唐军根本没法防守,有些地方,唐军就三百士兵驻守,这咋打。

但是如今西北迅速凝结成一股绳,裴行俭手中的兵力就扩大七八倍,非但如此,弓月城等地,都不用裴行俭去劳神,商人自己就跟他们干了起来。虽然旧贵族虽然军事力量强于商人,而且也比商人会打仗,初期商人非常不利,但是钱和物资都集中在商人手里,他们直接悬赏招聘将军来统兵,并且还挖对方的将军、士兵,我给你们钱,你们来帮我们打仗,你们跟着那些人有啥出路,还不是奴隶一个,故此商人在初期不利的情况下,凭借金钱的力量,迅速的扭转了局面。

而裴行俭更是率领大军,一举收复疏勒等战略要地,兵锋直指于阗,一场决战,眼看就要爆发了。

可就在这时候,禄东赞突然下令让赞悉若放弃于阗,退回昆仑山下。

禄东赞是出兵果断,退兵也非常果断。

他也没有办法,他原本是想趁机占领整个西北地区和吐谷浑,这是他最期待的结果,原本进程也是这么走的,当时硝烟四起,眼看整个西北局势都是岌岌可危,逼得李治只能从东边撤军,可是哪里想得到西北百姓会如此支持大唐,要知道大唐对于西北而言,也是一个侵略者,而且统治当地也没有多久,尤其是商人的加入,更是令禄东赞是始料未及。

商人有钱,这有钱就有人,有粮食,等等战争需要的一切战略物资,再加上裴行俭也不是吃素的,而吐蕃要支援于阗的话,还得穿过昆仑山,道路不是那么好走,如果在于阗跟唐军打消耗战,对于吐蕃太不利了,尤其现在还是冬天,首先,根本耗不过,而且很可能被唐军截断退路,因为吐蕃支援于阗,就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还是非常难走的。

而禄东赞自己也被唐军拖在河源地区,迟迟未得突破,士气已经明显不如对方,因为唐军后面有源源不断的支援,再加上王方翼、王玄策、赵持满是宁战死,也不撤退,唐军的统帅尚且如此,吐谷浑的百姓他当然也得战斗到底,不然真是太丢人了,都是咬着牙在抵抗。

禄东赞是非常郁闷,这仗打成这样,与他的预计是完全相反,他也知道局势对他越发不利,因为他也受到唐军消灭高句丽的消息,等到唐军的统帅们,精锐都回来了,那情况将会变得更加严峻。

然而,就在此时,天降大雪,迫使战事停歇。

这对于双方各有利弊,西北边,裴行俭士气高昂,准备一举消灭昆仑山下的处月、弓月,这场战争名义上就是他们挑起的,那当然得灭它们。但是在吐谷浑的话,唐军是顽强的的抵抗,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下风。

双方也该趁机冷静一下,想想是该继续打下去,还是该休兵。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