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战斗群”这种特殊部队编制的出现或许多少可以说是一个偶然。在19第三帝国的钢铁矛头意外的在普罗霍罗夫卡城下遭遇了灾难性的待机。德国陆军霍特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集群在苏联军方所使用的“秘密武器”的打击之下损失惨重。其中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三个主力装甲步兵师―“帝国”、“希特勒”和“骷髅”更几乎全军覆没。
面对着很快从防御转入进攻的苏联装甲洪流,东线的德军不得不从包括残存的装甲师在内的各部队中抽调坦克和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以及自行火炮,临时拼凑成具有较高机动力、编制完整的小规模装甲机群。这些部队做为预备部队部署在战线后方重点的地域。
一旦苏联红军所动攻势突破德国步兵所组成的防线,那些这些“装甲战斗群”便将被派赴最为危险的地域,实施反突击封锁战线缺口。甚至在战况允许下动有限的攻势。虽然在苏联方面所投入的庞大进攻兵力相比,这些装甲战斗群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在具有的丰富战斗经验的前线指挥官下,集中了该地域内最优秀的士兵和军官,以及维护状态良好随时可以出击的装甲车辆,仍可以最大限度的实行各种命令。从1943年下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德国陆军在各条战线上都大踏步的后撤,但是无可否认这种战法仍是非常成功的。
而谁也没有想到,德国陆军的这种无奈之举。最终成为了世界各大军事强国所征相效仿的对象。虽然苏联陆军曾对对手的这种战术嗤之以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军装甲部队的编制就作了重大调整。取消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分别改编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
但这些师中的战斗车辆的装备数量比原来相应的军还多,火力也大大加强。此外还组建了机械化集团军,每个机械化集团军编有2个坦克师和2个机械化师,还有其他战斗保障部队,成为在战役中展胜利的强大突击力量。7o年代以来,苏军队常规战争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准备打一场“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展了大纵深作战的“战役机动集群”理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使苏军的坦克师和摩步师的现代化合成水平大大提高。
美**队虽然向来强调“空地一体化”作战模式,美国陆军甚至被讥笑为“空军地面引导部队”。但是在苏联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以及铁幕背后日益强大,甚至赶自己的苏联战术空军面前,美国陆军一直以来也不断强化自身的地面作战能力。而其由侦察兵、步兵、步兵战车、主战坦克以及提供间接火力支援的迫击炮兵等各类兵种组成的联合作战部队―装甲骑兵团更可以说无论是从组织结构还是作战任务都与德国陆军的“装甲战斗群”一脉相承。
与美、苏两强相比,按常理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初即以陆军起家,建国后又常年奉行“大陆军主义”,其装甲兵实力自然应当不俗。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成立武装力量的最初年代,轻装步兵一直占据着最主体的地位。不要说装甲部队、就连炮兵数量也少得可怜。直到2o世纪5o年代,解放军才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逐步走上正规化的道路。195o年9月,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
在苏联帮助下,到1956年中国已经能够生产出t-34型主战坦克的动机和变箱等大部件。但中国的目标更高,第一机械厂(简称“包一机”,保密代号617厂),开始仿制苏联当时最先进的t-54a坦克。1955年中国从苏联进口15辆t-54a作为原型车,到1959年已生产出33辆59式坦克,并参加了1o月1日的国庆十周年阅兵式。此时,解放军的装甲军力已经雄踞亚洲,其规模甚至过了旧日本陆军最强盛时的水平。
到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装备的坦克总数已经高达第三位,但因为长期忽视装甲车辆的展,形成了一种极不合理的结构。世界各大军事强国都早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次战争中认识到:没有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车辆等装备形成的诸兵种配合,仅凭坦克单独已经不能取得现代化战场的优势。
而当时解放军陆军拥有战斗步兵大约2oo多万,却仅装备了2ooo多辆装甲车;自行火炮更少:7o式122毫米简易自行榴弹炮才生产了2oo辆,8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装备数量也相当少;工程抢救车只有7oo多辆;步兵战车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上,部队的合成化程度太低。事实上,当时解放军基本上还只是把坦克做为支援徒步步兵作战的“活动火炮”,主要的步坦协同战术还停留在二战时期苏军采用的坦克搭载步兵方式。因此也难怪在了解了中国陆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的表现后。西方军事评论家毫无客气的说:解放军陆军机械化程度才刚刚达到二战中期苏德战场的水平。
痛定思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失去战友的并非只有岳海波一个人。面对着一辆辆被击毁的59式主战坦克内外风干了累累血迹。整个中国陆军都在深刻的反省着自身。而从普通一兵最终走到领导着数千名战士的警卫师主力团团长岗位的刘天年同样并不例外。刘天年深知警卫第三师不是花架子,在中苏两国之间随时可能爆的战争之中,他所领导的这支部队事实上担负着甚至远比野战军更为艰巨的使命。
虽然在北京周遍有共和国可以说是最为精锐、最为忠诚的重兵集群,但是在任何版本的军用地图之上,从中蒙边境到北京城下的距离在苏联重装突击军团的履带面前都不足以谈的上安全。因此一旦在蒙古草原和燕山山麓之上,人民解放军不能阻挡侵略者的铁蹄,那么警卫第三师和第四师将是中央直属机关,甚至是国家领导人撤离北京时的最后屏障。也正是缘于这个原因,警卫第三师自1966年奉调入京以来一直是全军数得着的装备最好、火力配置最全面、最为训练有素、战斗力最强的野战师。
但是这一切对于刘天年等警卫第三师的指战员们来说还并不足够。“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情绪是何等的危险,对于警卫第三师来说是有着最为深刻的体会。因为就在37年前,他们曾在王必成司令员的领导之下亲手埋葬过另一支号称“御林军”的王牌之师,那片位于沂蒙山区之中,被称为孟良崮的战场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着。
要想跟上世界军事革新的浪潮,除了新型装备的列装之外,更为关键的是部队编制上的更新。针对自己部队在合成作战方面的短板,刘天年和很多同龄的共和**人一样洞若观火。在第三师这样的精锐,虽然号称是机械化部队,但事实上距离步兵战斗装甲化仍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个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陆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披坚执锐的步兵战车。而另一方面则在于解放军在地面战之中仍没有摆脱过去以步兵为主的战术思想,因此往往是步兵的基本素质无可挑剔,其它的技术兵种则全面落后。
这样的现况在明天就可能爆的战争之中无疑将令中**队付出更为沉痛的代价。因此从上而下一次只争朝夕的军事革命在全军悄然展开。除了通过大练兵,装甲步兵战术更趋合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也不乏象刘天年“胆大妄为”的先行者。在全军的合成化浪潮到来之前,刘天年团长便已经以第十三团团属侦察一连为试点,搞起了自己的“试验田”。
全新的侦察一连几乎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迷你装甲骑兵团”。全连不仅优先装备了中英联合研制的83式步兵战车、82式自行迫击炮、81式装甲指挥车等足以令最为受宠的主力集团军都羡慕不已的新型装备,更在编制上将原有的火力排扩充到了极限。虽然名义上侦察一连的火力排还是1个反坦克班、1个机枪班,1个82迫击炮班的编制,但是这些班无论是装备还是人数都远远编。
在“天子脚下”搞出这样的小动作来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古老官场哲学面前,刘天年团长最终将侦察一连展到今天的规模,动用了多少“一级战备级别”的关系或许永远都只能是一个谜,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努力在今天的战斗之中挥了未雨绸缪的作用。
在朝阳路和关帝店北街的交汇处,侦察一连的第一突击集群遭到了来自两侧制高点上苏联伞兵的伏击。两枚*毫米的rpg―18型*毫米反坦克火箭弹率先击中了位于队列最前方的83式步兵战车。虽然加装了维克斯公司用于英国“武士”式步兵战车的双人炮塔,但是83式步兵战车的车身仍是基于63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面对着破甲深度达到375毫米,足以瘫痪主战坦克的rpg―18型火箭弹,两辆担任着前导侦察任务的步兵战车几乎同时被击中起火。
面对着从被熊熊燃烧的战车后尾的舱门处紧急下车的中国步兵,控制着制高点的苏联空降兵们从容不迫的用点射收割着生命,除了对自己的枪法有绝对的自信之外,节省手中有限的弹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几乎就在队的车辆被摧毁的同时。2挺ags-17式3o毫米自动榴弹射器所组成的交叉火力也封锁着被伏击者的退路。“掐头斩尾”本来就是打击行进中车队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