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论战:鲸吞豫州,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宸庭,免费小说导航

第676章 论战:鲸吞豫州
届时,从荆扬徐三州分三路齐攻豫州,兵力损失殆尽形同仅剩几件“亵衣”的豫州,如何能抵达得了同时被三路猛攻?

而李基的这番话一出,刘备的呼吸也不免跟着变得粗重了起来。

荆扬霸主的名号说得好听,但对于整个大汉而言,终究只能算是偏安一隅。

若不是在李基的治理与开发下,历年安置流民补充劳力,又向外寻到了金银矿产以及高产粮种,内改军制,外揽人材。

扬州甚至想做到偏安一隅都相当的勉强,更别说是对外开拓了。

可若是取了豫州,陶谦又相让徐州,那么真正兼并了荆扬豫徐四州之地,南无交州之患,北有幽州盟友,又暗控益州的刘备,将真正拥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这一刻,刘备终于明白为何李基会在得知纪灵率兵入彭城国的第一时间,会亲自匆匆赶来极力主张回转彭城。

怕是李基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这一大好时机的可能性。

甚至在李基早早得知了曹操传信给袁术,却没有刻意地阻挠离间,或也是做好了这一局面出现的准备。

处于敌对立场的李基与曹操在无形的默契下,合力推动着这一局面的出现。

曹操需要借助袁术大军牵制刘备,继而能顺利地脱离徐州战场;

李基也自始至终地将袁术大军视作真正的猎物,故意露出破绽地诱袁术大军入局。

而随着李基提出了这一战略后,帐内一众文臣武将的目光也是纷纷显得灼热起来。

曹操退得太快了,在尚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就迅速撤退了,这显然是满足不了诸多将领对于军功的渴望。

如今李基这一提议,大有将支援战打成歼灭战,乃至于顺势鲸吞豫州的意思。

偌大的一个豫州,合计十余万的豫州军,能捞到军功的机会可太多了。

只是在一众热切的眼神中,诸葛亮依然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冷静,出言询问道。

“老师,只是如此是否会有些过于勉强了?吕布正与关将军在南阳郡激战,荆州兵力已然被牵制了大半。”

“仅有扬州之力想要一口气鲸吞豫州以及……拱卫徐州,或有些冒险。”

在提及徐州之时,诸葛亮还不忘斟酌一下用词。

或许刘备仁德,对于领受徐州之事有些顾忌犹豫,但诸葛亮无疑不是什么迂腐之辈。

相对比依然由陶谦治理徐州,徐州归于刘备手中,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至于其余的将领,大多更是已经将徐州视作了刘备的地盘。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即便刘备决意不受徐州,陶谦也有意反悔让出徐州,刘备麾下的将士无疑都不可能会同意。

因此,徐州即便是在诸葛亮眼中,那也已然是刘备的囊中之物。

可在徐州未定之际,再想要进一步鲸吞豫州,这在诸葛亮看来无疑有些冒险了。

“若是豫州兵力充足,确实会如亮儿所言的那般有些冒险,因此关键在于能否覆灭纪灵所领的十万大军。”

李基一改以往商议的风格,以着果决的口吻继续陈述着。

“袁术所控制的豫州所能调动的总兵力约在十二万到十三万间,只要完全覆灭了纪灵所率领的十万大军。”

“兵力仅剩两三万之数的豫州,袁术该如何去守?”

“即便袁术意识到不妙,不断强征青壮百姓上阵,也不过是垂死挣扎。”

诸葛亮开口追问道。

“那吕布呢?若是吕布进入豫州,不管是与袁术进一步结盟,还是欲当渔翁,都可能让局势产生不可预料的变化。”“届时豫州迟迟未能拿下,后方徐州又遭受挑拨生乱,很可能会陷入首尾难顾的困境。”

对于诸葛亮的询问,李基没有恼怒,反倒是倍感欣慰之余,转而向着徐庶、庞统以及司马懿看去,问道。

“吾设立参谋团的本意,正是为了查漏补缺,亮儿所指出的无疑是一条重要问题,尔等可有什么补充的?”

当即,庞统几乎是瞬间就站了起来,说道。

“由于曹操背叛了袁术,让老师所言的时机确实存在,但其中有一点确实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难题——覆灭纪灵所率领的十万袁军。”

“主公所掌握的彭城国舆图相当详细,其中清晰可见彭城周边超过九成也都是平原地带。”

“如此地形,败十万袁军易,覆灭十万袁军难。”

“即便是走脱过半袁军退回豫州,让袁术手中有七八万可用兵力守城,也足以让袁术能从容地抵挡进攻,将战争时间不断拉长。”

徐庶也跟着起身行礼后,补充道。

“时间一长,对我军而言,无疑是大不利。既很可能让未稳定的徐州出现变故,也可能让袁术等来袁绍、吕布等诸侯的支援。”

如今刘备很富,横跨荆扬二州,但远远还没有横推当世的实力。

一旦发展成了消耗战,很可能会硬生生地将刘备历年来积累的优势硬生生地磨掉。

钱粮也就罢了,重要的是人口与劳力。

相对比中原,荆扬二州最大的劣势始终是人口密度远远比不上中原。

战争打的是钱粮,但也是人口。

麦子一年一割,但一个青壮却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成长。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这也是李基记忆中的汉末时期到三国归晋这段时期,战争规模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缩减的原因所在。

归根到底,那就是人口打没了,青壮都打没了。

李基微微颔首,目光紧接着最后落在了司马懿的身上。

司马懿连忙起身,不自觉地露出一抹有些阴恻恻的笑容,又下意识地收敛了起来,道。

“我支持老师。”

“没了?”李基一挑眉,问道。

司马懿连连摇头,答道。

“老师计无遗策,既提出如此战略,想必已是胸有成竹,适才三位同窗所言确是难题所在,但并非是容易忽略的难题,老师定已有方略。”

相比起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人相对纯粹的心思,司马懿更侧重几分无疑是人心与政治。

不说司马懿不觉得诸葛亮等人提出的,不算是无解的难题。

就算真有死结,参谋团四人均出言反驳李基,那不是打老师的脸吗?

所以,司马懿自觉赞同也好,反对也罢,自己都要表明支持。(本章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