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场里做的砖坯足够填满窑了,之所以没有开始点火,主要砖厂大师傅想讨个吉利,特意把好日子选在几天后。
少安对这些倒不怎么相信。不过既然人家大师傅说了,他也顺势答应下来,就当求个心理安慰。
毕竟自己第一次烧窑,讨个好彩头也是应该的。
王满银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道道,只是好奇指着不远处土窑问:“一回能烧多少?”
“这三口都是中型窑,一窑能烧两万五千砖,”
“那不少了,连轴转的话,两个月差不多能烧九窑,就是二十多万青砖。”王满银随口计算道。
之前自家箍接口窑时,他拉过青砖,所以对砖窑也算熟悉的。
根据功能和规模大小不同,黄土高原的砖窑大致分为大口窑、马蹄窑、地窑。
最常见是大口窑,它的外形和水桶很像,所以又叫桶窑。这种窑造型简单,一般直接选处好崖面开挖成型,内部再糊上一层红胶泥即可。
窑体整体呈竖筒状,最底部挖有一条窑道,分别设有大窑门和二窑门,窑内则设有火庭、拦火和烟道。
另外现在砖头分为青砖和红砖,其中大口窑主要用来烧制青砖的。
青砖烧制过程远比红砖要麻烦,讲究经小火、中火、大火、炖火,最后还要浸水。
所谓浸水,就是在砖坯快烧熟的时候从窑顶慢慢往里边倒水,使得窑内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
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必须要有经验的老师傅来操作。如果浸水量过大或者过小,都会把砖头烧坏。更甚者,全窑砖头废掉。
烧制青砖不但麻烦,而且耗费时间也长。
从点火烧窑到浸水,再到出砖,要半个多月时间。
不过这样做出的青砖质地坚硬耐用,几十上百年也不会坏。也因此,黄土高原人箍窑盖房都会选用青砖。
反观红砖,价格的确便宜,但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几乎没有人家用。
有些红砖外表看起来颜色挺正,只是少了浸水这个过程,往往随便朝地上一扔就碎成两截。还有的火候根本不到,里边干脆是砖坯,用手轻轻一捏变成粉末。
这也是后世那些“武术大师”展示硬气功时,多采用红砖的原因。什么头碎红砖,单手劈砖……实话实说,只要不怕疼,一般人也可以做到。
反正王满银从未见过哪个大师头铁,敢用青砖展示的。
少安和姐夫的想法一样,也打算采用三口窑轮转的方式烧砖,这样不至于浪费人工。
为了留住烧砖的大师傅,他给一天开出三块钱的工资,当然想尽可能的多产出。
对于砖厂运作,王满银只知道个大概,给不了少安什么意见。
所以两口子打了个卯,说过几句闲话,又骑车朝供销社驶去。
虽然罐子村开着代销点,不过只出售些日常用品,像衣服鞋子之类的大件,还是要到供销社购买。
趁着今天来乡里,兰花打算给小儿子买双塑料凉鞋。
从暑假到现在,已经是第二双了。
主要现在塑料凉鞋质量太差,再加上王涛整天到处胡跑,新鞋刚穿半个多月带子就断裂掉。无奈,王满银把火钳烧红,才将短塑料带重新粘好。
不过只能管一时。
接连粘几次后,现在那双塑料鞋已经彻底成破烂,根本没办法再修。
另外塑料凉鞋出汗后特别滑,一不小心半个脚从前面鞋口伸出来。这也是塑料带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鞋底凹槽容易进泥块或者石子,穿时经常需要脱鞋后摔打几下。
不过说实话,这玩意儿扣起来特别解压。
天热,供销社门市部没啥顾客。
王满银和兰花进去时,见两个农村婆姨正站在柜台前挑选布料。
营业员坐在柜台内,此刻手中捧着一本《故事会》读的津津有味,注意力全集中在书上,根本没有招呼顾客的意思。
“姑娘,这块布料太艳了,再把刚才那块拿给我们看看。”这时,其中一个年长的婆姨开口。
营业员听到这话,顿时暴跳如雷。
“我说你们两个怎么回事儿?一会儿要看卡其料,一会儿要让我给你们拿条尼的料子,到底买不买?不买别耽误时间!”
两个妇女挨了一通训斥,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脸色讪讪,不知道该说啥。
对这情况,王满银没感觉什么意外。
说到底,还是前些年惯得。
即使现在,这些售货员仍然感觉自己身份高人一等,对待顾客爱答不理的。
后来供销社彻底没落,除了运行模式僵僵硬外,服务态度差也是很重要一个原因。
说话时,对方下意识抬头看向王满银两人。
下一秒,她热情开口道:“啊,兰花姐,王大哥,你们来了,想买点啥?”
王满银和兰花都在供销社工作过,也和售货员们也打过多次交道。更何况,他现在算石圪节公社首富,身份很不一般的。
这人名叫高林美,眼睛大大的,长得还可以,早些年更被不少人称为“石圪节供销社一枝花”。
当时很多年轻人都看上高林美,其中不但有工人,还有下乡插队的知青。
就连刘庆立也追过一段时间。
不过高林美眼光比较高,一般人根本看不上。
王满银听兰花讲过人家的要求:除了工人外,其他一律不考虑。
而且人也要长得出彩,最好能像《渡江侦察记》里扮演李春林的王惠,浓眉大眼,仪表堂堂,身形高大。
单这一个条件,就让很多人知难而退。
有段时间,高林美还对少安有那么一点意思。只是打听过后,可能觉得小舅子家里差点事儿,又不了了之了。
大概追的人比较多,高林美有些挑花眼睛,迟迟没有定下来。
结果稀里糊涂拖到二十七八岁,成了老姑娘。最后她才在家人的劝说下,嫁给一个死了婆姨的工人,总算圆了梦想。
伸手不打笑脸人。
兰花虽然对高林美的行为有点反感,却没有表现出来。
“小高,我们来买凉鞋,给我那双三十四码的看看,”
“兰花姐,这些都是,伱慢慢看……”
见售货员招呼其他人,两个买布的婆姨只得讪讪离开。
高林美扭头看了一眼,也不以为意。对方买不买无所谓,反正自己干一天活就有一天的工资。
跟着,她又带着羡慕开口道:“兰花姐,你现在用什么牌子的雪花膏,皮肤一点没变?比我都好。”
“我用啥化妆品呀,平时就用香皂洗把脸。”兰花摸了摸脸蛋,有些无奈回答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早些年因为环境原因,人们不敢明目张胆的追求美。现在口子放开,很多有条件的女人愈发讲究起来。最明显例子就是胡德禄的理发店,每次逢集,来“电打”烫头的女人们都会排期长队。
与此同时,供销社的雪花膏、友谊面霜、万紫千红润肤膏等等护肤品,也开始变得畅销。
兰花倒没怎么用过,洗脸直接用香皂。不过她的肤色一直很白净,看上去和村里的婆姨有着天壤之别。
也因此,引得不少熟人追问秘诀。
时间长了,她都解释有点烦了。
“真的假的?感觉你看着比我年轻,一点都不显老。”高林美脸上明显不相信。
“可能我每天心情好吧,所以显得年轻。”
兰花只能再次回答道。
王满银当然知道原因,媳妇有这样的变化,自然是空间水的功劳。
其实他之前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己可以搞个化妆品公司,专门做面膜。只要朝里边添加上空间水,效果绝对不错。
当然,目前只是想想。
趁兰花和高林美交流护肤经验的时候,王满银无意间扭头看到旁边架子上食品。
随即,他惊讶道:“供销社啥时候进的方便面,咋卖的?”
之前自己来买东西时,倒没见有卖。
当然,方便面在一些大城市已经不算什么稀罕物了。
早在六十年代,京城得食品厂就开始手工操作生产方便面,面条用鸭油炸的。
有知青过年返回罐子村时,曾带过两袋给王满银品尝。
味道怎么说呢,一言难尽。面饼干脆,带着一股腥味,和后世吃过的方便面完全是两回事儿。
再到七十年代,某海市益民食品四厂用高压蒸面加油炸的方式,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方便面,取名叫“鸡蛋方便面”。
可惜受限于粮食问题,这款方便面产量并不高,一年也就生产二百多万袋,仅仅够满足所在城市的需要,普通人根本吃不到。
方便面真正开始流行,还是口子放开这几年。开春王满银去京城时,就曾在商场买了几袋京华牌方便面。
这种和后世已经比较像了,至少料包里边添加有味精等调料。一包两毛八,外加二两粮票,也算人们心中的奢侈品了。
带回来后,他和兰花只掰了几小块面饼尝下味道,剩余就被家里三个孩子抢食一空。
因为吃多吃少的问题,小家伙们还吵了一架。
没有想到,现在石圪节供销社也有出售。既然遇到,王满银自然不会错过。
中午他和兰花王涛一人煮一包尝尝,顺便回忆一下后世的味道。
“昨天刚到的货……两毛五一包,还要二两粮票。”高美林当即开口道。
“给我弄二十包,”
刚才王满银驮着粮食给王磊他们换粮票,顺便多换了几十斤,正好派上用场。
买过方便面,他顺势又去隔壁食品站割了两斤肉加几根大骨,准备中午煮大骨面吃。
真正的大骨面,营养不忽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