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凤凰山下的明媚春光,东坡往事,耕文轩主人,免费小说导航

第五十三章 凤凰山下的明媚春光

待到见了两位高僧的真容后,果然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慧勤对苏轼说,欧阳永叔大人本是天仙般的人物,杭州的老百姓都因他未到过杭州而深感遗憾。杭州虽是个不适合作为政治中心的存在,但是却具有美丽奇绝的灵秀之气,在欧阳公这种人物面前,整个西湖不过是欧阳公几案上的一件精巧之物罢了。

在苏轼看来,慧勤的话不免有点虚无缥缈甚至还有些怪诞,但是,从长老的话里话外透露出的却是他对欧阳大人无限的崇尚之情!

仅仅半日的造访,使得苏轼与慧勤、慧思俨然成了一生的好朋友。后来的数年间,二僧还曾多次与苏轼相晤于京师。

苏轼本是因抵触新法而乞求外任的,当他在杭州的各项事务都安置妥当后,首先面对的首要任务仍是如何为朝廷推行新法的问题。

他在此时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诉苦道,“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甚至还希望朝廷能够将自己这位推行新法不称职的“南郭先生”(聋丞)给替换掉,“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本来是一位青年官员在诗中所倾诉的真情实感之语,遗憾的是,日后这也竟成了谢景温之流攻击苏轼的证据了!

不管咋说,该过的日子还得继续下去,烦心之事可先不去想它。

柳瑾(字子玉)本是苏轼堂妹夫柳仲远的父亲,平素与苏轼交情甚厚。此人是一位著名书法家,擅长作诗,行草书也十分了得。这时候,老柳给苏轼寄来两首诗作,苏轼自然不敢怠慢,抽空和了两首,这对苏轼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还有李杞,我们前面提及过,此人字坚甫,其时正以大理寺丞的身份出任杭州路发运司勾当公事。李杞曾与苏轼因狩猎出游过孤山,当见到苏轼前段时间登临孤山访问慧勤、慧思之后写下的诗作后,遂唱和了一首。这使得两人顿时拉近了距离,作为诗词方面的知己,苏轼又把老李的和诗一口气再度唱和了三首之多。

意气风发过后,心情是舒畅了,不过老李后来也因与苏轼的诗词唱和而受到牵连!

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苏轼诗中的诗句吧,其中的“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棰环相呼”后被变法派讥为朝廷实行新法之后,受到鞭棰的百姓太多。“追胥保伍罪及孥,百日愁叹一日娱”诶讥为朝廷的盐法收坐同保制度,使得老百姓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是嫌此法所求太急。而“岁荒无术归亡道,鹄则易画虎难摹”被看作是,借东汉有着老当益壮、马革裹尸气概的马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故事来讽刺朝廷的。

好在,此时的苏轼徜徉于杭州西湖的山水之间,正是心情无比惬意之时,完全还没有意识到今后因作诗会蒙受的牢狱之灾!

这还不算,初到杭州的苏轼在寄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诗中,所写言语本来是兄弟之间的调侃取闹,不想里面有许多处词句亦被当成了“反动”的言论。

比方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被认为是讽刺当今朝廷颁发的贡举新制舍弃诗书而专用法律,法律不足以致君于尧舜。“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句则被指责为讽刺朝廷新近上任的提举官到处生事,惟有像苏辙这样的寒酸学官倒是没有什么事可做。老实说,以今人跳出历史局限性的的眼光来看,苏轼这首诗作的后半部分确实是充斥着作者的自嘲之意,以至于牢骚之言满纸。

此时的苏轼,自己作完了诗,不知道日后还会有着怎样的麻烦。他亦不知道,有一位与他后来有着交集的著名诗僧惠洪在江西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出生了。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自幼家贫,十四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十九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之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

在杭州时,苏轼有幸结识了一位叫张先(字子野)的文人。此人在年富力强之时辞官(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还乡,整日流连于故乡的山水之间,好像是获得了新生。由于终日沉溺于诗词创作,致使自己贫困潦倒,家中经常缺盐少粮,但只要一看到酒就会畅饮尽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