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吟》的余波在淮水的清风中消散无踪,偶尔只存在于某些书生腰间的挂剑上,而《秋夕》的柔情在长提的杨柳中化为飘絮,也只有在那青楼歌姬的琴弦上才能略闻一二。
这些诗作名声从江南北去赶考的人口中带回,但名声这东西是需要后续的作品维系的,这种现象在士林中尤为关键,然而贾瑜并不爱参与诗会集会,加之京城与江南相距甚远,消息一来一回断则一月,长则三五月,渐渐地贾瑜这个名字也就被人们遗忘在心底了。
而随着这一桩一件的事情被人们从记忆的角落处搬了出来,拂去上面落满的灰尘时,才发现他们遗忘了一件多么可令人称颂的事,面容俊秀、豪门嫡子、年少多金、才高位勋,这四种集在一身的贾瑜简直是人间少有的少儿郎,绝对可比昔日谢家之宝树。
如今贾瑜就站在自己面前,虽然额前的头发有些凌乱,但谪仙般的面容依然让众人陈赞不已,仿佛一瞬之间就忘却了刚刚他的那些话语。
程雁知嘴角不住地抽动,自己也太蠢了些,金陵贾,天下还有第二个金陵贾吗?这下可有些棘手了,什么才子文生他可以不在乎,但一个四品爵他还是得掂量掂量,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者说现在贾家的姻亲王子腾可还是天子近臣,官场上的事情还是宁结一桩缘、莫添一堵墙,这一点久浸官场的他自然懂得。
当下思定得失,程雁知正准备开口的时候,就听身后有人喊道:“大人,就是这个人,他,他勾引我妹子,我晓得了,定是我妹子写了好词,他见着眼红就抢了过来,我妹子心又好,肯定不好说什么,就安在他身上了。”
程雁知伸出的手又缩了回去,看着喘着粗气、刚刚跑来的颜忻,差点没暴怒骂街,然而下一刻有人对他耳语几句,程雁知脸上的暴怒又止了下去,脸上浮上了一层不明不楚的意味。
那里颜忻低头喘着气,忽然觉得一旁气氛有些不对,抬头看去,发现众人跟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就在他不解其意,正准备向周围人询问时,就听程雁知说道:“贾伯爵,虽说你之前才情艳艳,有那足以传世的《江上吟》与《秋夕》等诗,但总不至于天下好诗词都是出自你手吧?这无凭无据我也不好为贾伯爵做主不是?”
果然正如后世毛伟人所言,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世界上就没有不敌视勋贵的书生,在他们眼里所有勋贵都是那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吸血虫。
贾瑜嘴角一弯,老头子,你想阴我?
“程老此言差矣,今日来此皆是文生,何来伯爵之说,再说我家早已不复从前,只一小小的侯爵哪能在程老面前造次,程老在扬州为官多年,清如水明如镜,爱民如子,政绩斐然,然而程老如此兢兢业业,却还只能屈居在一隅,最后郁郁不得志赋闲归家。似程老这样的人,不入阁拜相岂不是我大齐的损失,我虽无权职在身,但尚有几条言路,定要为程老鸣不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一番话感人肺腑,不少在场书生都恨不得能与贾瑜一齐赴京为程雁知申诉,然而落在程雁知耳中就是直戳痛处的话了。
清如水明如镜?这几千年来数来数去也就那几个清官了,程雁知可不认为自己在其列。大齐的能臣多,但能臣多不代表贪官少,更何况这是在寸土寸金的江南,拿着那几两抠抠搜搜的俸禄够干什么?
要是真让贾瑜把这名声传出去了,等待他的恐怕就是涛涛言浪了,当官最忌讳拿清廉作秀,程雁知为官几十载自然懂得,毕竟身居高位,一言一行都在人们的眼皮下,很容易就引起众人不满。
然而此刻他却无法反驳,毕竟事关清誉,难不成还要他自己说自己是个贪官吗?顿时气氛便朝着不利于他的那方面发展。
在场的书生中,年轻人居多,热气上脑自然容易冲动,更何况遇见了这样一位国内尽知的才子,更是有心想结交一二。
一时间,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向贾瑜打听他何时归京,要与他一同而去,甚至还有些极端的,打算明日就起程去往京城。
而那些没钱凑路费的也不甘寂寞,在一旁大声的喧吵,大斥朝廷的不公。
刚开始众人只是随声附和、顺口搭话,然而到了后面就成了慷慨激昂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