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黥人的天理,大明的天理,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龙越岳,免费小说导航

第442章:黥人的天理,大明的天理

另一个时空,有一场非常着名的笔谈,被看作是王阳明思想升华的体现。

据载,谕泰和杨茂是王阳明的两个聋哑人弟子,王阳明和聋哑书生杨茂曾经有一次笔谈。

杨茂当时是泰和县的一位聋哑书生,虽然又聋又哑,但他好学上进,当他得知大名鼎鼎的学界泰斗阳明先生巡抚泰和县时,便主动登门求见。

阳明见他是个聋哑人,便写字和他进行交流。

王阳明认为:“你嘴里虽然不能说出是非,但却省了多少闲是闲非;你耳朵虽然不能听到是非,但也省了许多闲是闲非。凡是嘴里说是说非,便生出许多是非;耳朵听是听非,便增添许多烦恼。”

一开始写道:“你嘴巴说不出是非,耳朵听不到是非,但你的心还知道是非吗?”

杨茂见字,赶紧写字回答:“知道是非。”

阳明见了,接着写道:“这样的话,虽然你的嘴巴不如别人,你的耳朵不如别人,但你的心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啊!”

杨茂点头表示同意,并拱手作揖表示感谢。

阳明见状,又往下写道:“凡是人,都是一颗心在起作用。这颗心若能存天理,是一颗圣贤的心,即便嘴巴说不出话,耳朵听不到声,也是一个不能说不能听的圣贤。如果这颗心不能存天理,是一颗禽兽的心,那么就算嘴巴能说会道,耳朵灵敏好使,也只是一个花言巧语、耳朵好使的禽兽罢了。”

杨茂看了之后,非常激动,用手敲打着自己的胸脯,又用手指着天,表示自己这颗心是一颗存天理的良心。

这是王阳明思想上的闪光点,即只要心存天理,那么就是圣贤。即便未曾懂得圣贤的教诲、未曾读过圣贤书,只要心存天理,那么就堪比尧舜。

倘若不存天理,那么遍读圣贤书、满口仁义道德,也不过是一个禽兽。

这在阳明心学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本主义思想的萌芽。

明末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思想家,不得不说也是阳明心学熏陶几十年的结果。

而这个时空的王大爷,多了黥人这个参照,显然萌芽生根的更快。

……

两天后,身体已经无恙的王阳明启程回家。

途径慈溪的时候,他特意去明溪镇一探究竟,发觉此地果真立着一块碑。

上边刻有一首黥人诗词,他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一种睥睨天下的气概。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同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通过走访询问,了解黥人在此地的事迹,看到老百姓立的生祠时,不禁颇为感慨。

一伙黥人,由于在大明境内做了救苦救难的好事,同样受到了老百姓的感激与拥戴。

香火繁盛的黥人大夫生祠,就是民心的体现,在诉说着百姓对仁义的尊崇。

王阳明原本对黥事并不上心,对朝廷“师黥”的争论,也不愿过于掺和。

可这些天的见闻,让他内心颇为的好奇,觉得黥人能够跨海击败大明,不一定是仗着器胜,他们也存有“天理”,这“天理”是黥人的天理,或许与大明尊崇的“天理”不一样,但观他们行事,怕也是殊途同归。

这让王阳明难掩心中的疑惑,若是“天理”不同也可殊途同归,岂不是说“天理”本身就早已存在,圣贤们也只是发现天理,然后将其说出来。

而黥人也发现了“天理”,用的却是另一种话语将其表述了出来。

王阳明越想越纳闷,又伴随着一些激动,他索性在回家前,准备去拜访在老家赋闲的谢迁。

……

谢迁回家已经有几个月,远离朝堂漩涡的他,此刻在做的事情,也与黥人有关!

他老家就在余姚,怎能不受到黥人的影响?所以他这几个月,买来了大量的东秦货,就摆在家中琢磨。

甚至还曾抽空,亲自去了一趟镇海港,见识了黥人的海关,也特意去黥人的客栈、酒馆、医馆看了看。

起初他对刘大夏“千年未有之强敌”的说法并不十分认可,眼下却觉得,黥人非但是“千年未有之强敌”,更是自三皇五帝至今,中原大地就未曾遇到过如此之强敌!

这天,他依旧在琢磨黥人造的马车,从十天前拆开后,他同几个下人就一直不知该如何装回去。

谢迁拿着几个零件,眉头紧皱,明明就是这般放置的,却就是装不上去。

“父亲,您在朝的同僚,余姚的王伯安求见!”儿子跑来禀报一声。

他抬起头,仿佛找到台阶一般,轻描澹写的放下零件道:“你们接着装,我去接待客人!”

说着就擦擦手,到前堂去迎客。

刚见面,他就发现王阳明穿着一身脏兮兮的外衣,脸上也有旅途的疲乏。

“木斋先生!”王阳明作为晚辈,忙立身行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