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澄身居吏部侍郎,自然就有了举荐贤人的权力。对于穆明而言,自然是喜出望外。虽然不知道是穆明有那么大的脸,还是其他人的脸比较大,反正京中盛传穆明才高八斗,张澄如果不举荐,那就是错。而且还是不念及旧情,是个无情无义之徒。 张澄确实没有去举荐,或者说是没有尽快的去举荐。吏部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地方,能爬到吏部的有几个是省油的灯?穆明性子倨傲不是为官的料不说,若是举荐,日后惹麻烦不就全都算在张澄自己头上?他刚到吏部,忙着举荐,不就是有结党营私之嫌? 所以,张澄没有举荐穆明,也和他的兄长一样,对这个人并没理会多少。接下来,张澄接着升官,而穆明则是接着辗转于权贵之间,接着傲然于世,接着怀才不遇。当然也接着作诗。 那个时候还是永安盛世,天子爱诗词歌律,更爱能作诗的才子。所以在京城游走十几年的穆明终于被天子召到跟前封了个四品的翰林学士。 翰林院虽无实权,却能参与商议朝中所有的军政要事,并且奏折能直接上呈天子。明面上的权力不大,确是实打实的天子近臣,自本朝以来有一半的丞相都做过翰林院学士。 可以说曾经一度翰林学士是迈入仕途的比较好的途径。要知道,就连张澄这个状元案首,刚入仕途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县令。当然,当穆明成为翰林学士的时候,张澄已经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丞相的位子。 翰林学士确实可参与朝中大事,但也只要面呈天子即可。 但是永安年后,翰林学士变成了另外的一个用途,那就是天子所收罗的有才气的文人去处。而穆明才气大,脾气也大。还幻想着遇见大事的时候天子能来个三顾茅庐。天子不来,穆明平日就饮酒,在张澄的印象之中那群人好像并没有为朝廷出谋划策过,反倒是做了不少取悦于天子,歌功颂德的诗文。 穆明不愿取悦他人,没过多久就惹怒了天子,索性连这个官职都没有了。 要说也是上天想帮,永安盛世在维持了将近二十年之后,这表面上的繁华在一夕之间化成了梦幻泡影,异族来犯、大厦将倾。整个时局都变得动荡不安。天子出逃,京城摇摇欲坠…… 这么一乱,就乱了五年,在这五年之中朝廷变得摇摇欲坠、动荡不安。张澄是死于第四年,当时他亲自前去稳定民心,却死于乱民之中。 第五年,繁华过后皇帝和王公们纷纷返回京都,这场纷乱,这场劫难,总得有人为此买单。 可笑的是,天下人思来想去,最终却挑到张澄这只替罪羊。 为什么呢? 因为穆明的诗作在乱世之中广为人知,他被人推上了神坛,穆明一生抑郁不得志,但却一直心怀天下。 穆明这辈子流传下来的诗作很多,有豪情壮志,也有讽刺时事。在他所有的诗文之中,讽刺张澄的最多,若是穆明被推上了神坛,那么与之相对的张澄就该下地狱。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永安盛世被打破的时候,张澄确实是官居丞相,天子不可能犯错,错误自然就是张澄的。掘坟鞭尸,史书之上所有关于张澄的功绩也全部都被抹掉。阴险、狡诈、钻营等等,所有用来形容奸佞的词,全都被用在了张澄的身上。 穆明文采好,善作诗,乱世之中留下诗作无数,更是在后世历朝历代都受人推崇。 而但凡推崇穆明的,就势必会踩上张澄一脚。以至于在后世的话本之中张澄就成了奸邪小人的代表。就连脸谱上也被画成了丑角流传于市井街坊之间…… 张澄这辈子到底做过什么?后人并不太清楚,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奸臣,他妒忌穆明的才华,他毁掉了一个盛世。 哇,原来有才华真的能这么任性? 洛洛接收完剧情之后心中简直简直就是@#¥%&*…… 穆明那么能作,竟然还能被后人追捧?果然是有文采,能作诗就是一切…… 张澄的愿望很直白,不背祸国殃民的锅,把穆明拉下神坛! 其实说起来,张澄虽算不得良善,最多也就是个明哲保身,也觉对不能称之为奸臣。 无论是早年做县令时,还是在后来进京城接触到核心权力的,他为人都还算宽厚,行事也算不得有什么大过错。永安盛世维持了二十多年,天子纵情声色这么多年,异族趁虚而入也是难免。 张澄为官期间,也发现这个问题并且一直在尽力弥补朝廷的这个窟窿,虽然说他用的法子柔和了点,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要说他尸裹素位还是有点牵强。并且,他为官这么多年,虽然算不上为永安盛世续命,但也绝对不是大乱的根源。 异族来犯的时候他刚刚坐上相位,天子要出逃他还多番劝阻,毕竟天子能逃,但是京城里面的人逃不了,这样会引起更大骚乱。但是天子只想着保命,根本就不听。 有谁知道在整个朝廷最动乱的几年里,是张澄动用了百年世家张家所有的人脉在筹集军费,他贪财、他锱铢必较,但那也是为了稳定大局。他也确实曾下令征兵,甚至强硬的去征丁,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国家混乱,外族入侵,总得有人来打仗…… 可是,当他在这殚精竭虑的为整个国家安定作长远计的时候,有一个人在走访在民间,吟诗作赋讲述着所谓的‘民间疾苦’,讽刺着当时的朝臣…… 可想而知,当时民众之所以会一哄而上,使得张澄断送性命,到底是何等原因…… 为官之时张澄没有想过要名垂青史,但也不会想到殚精竭虑的结果是遗臭万年。下令治罪的人是天子,而将他一生清誉毁尽的人是穆明。正如,当年在青州之时,穆明作诗毁掉张渝的前程一样。 轮到他的时候,穆明则是用同样的方法使得张澄遗臭万年! 世人都说当年皇帝不曾重用穆明,才导致的永安年间的盛极而衰,那么这个穆明真的有治世之才吗?沽名钓誉之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