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更多的是不君子的战争。
像李斯和韩非子,囚秦,鸠杀之。
董仲舒和他的反对者们,尊我,罢黜之。
而学问之争在北宋一朝最为悲哀。
王安石和司马光具是高明之士,相爱相杀。
王安石生于1021年,21岁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49岁时拜相,主持变法,功败垂成,郁郁而终,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获谥“文”。
司马光就是那个砸缸的机智儿童。
此人生于1019年,19岁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两人年龄相仿,行事却针锋相对。
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出力甚大。
从历史发展,北宋存亡的角度来讲,司马光的作用是比不上王安石的,不过从史料来讲,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又功莫大焉。
观其人观其行,这两者之争是学问之争,见识之争,道理之争,手段之争,庙堂之争,国运之争。
然后王安石输了变法,输了黎庶。司马迁赢了变法,输了天下。
观这段争端,委实令人惋惜。
两人之前是事功的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写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两人之后是开豪放词派的苏轼,苏轼文学成就非凡,不过立功立言跟上边三位差距就大了,说人话就是社会关系中天差地别。哪怕苏轼在后世的名声远比那三位来的如雷贯耳。
与苏轼境遇类似的是杜甫,杜甫一生漂泊,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志向,却只能在晚年大喊“安得广厦千万间”。
由是说,学问的战争不光是文采的战争,往大了说学问就是学识,就是两个人的战争,但往小的说也自可。
小肖与靳尚相约学问之争,便告别了远古时期学问争端用消灭肉体来解决的粗暴,悼念了试图改良社会制度的先贤,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之下,安心的做做口舌之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注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儒生说夫子永垂不朽。
“立德还太远,立言效夫子旧事,那就剩下立功了。”学问的战争,小肖也想效仿先贤,多比划比划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
看过了作者的可爱,小肖走出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