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师生之名,明宦,谅言,免费小说导航

第六十八章 师生之名

吴府里的门房,领着唐旭穿过庭院,直走到花厅门前便停住了脚步。


唐旭知道,吴亮嗣定然就是在厅里等候,便站在门侧整了整衣冠,才捧着礼单入内。


刚刚走进花厅,一眼便瞅见主座上正坐着一位年约四十左右的文士。看见唐旭进门,便把目光直直的落到了唐旭的身上。


“在下辽东经略府经历唐旭,见过吴大人。”不用多说,唐旭也知道这位定然便就是兵科的都给事中吴亮嗣了,于是上前几步,行礼见过。


“唐贤侄不必客气。”,只是让唐旭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吴亮嗣却显得极为亲热。


其中必有隐情,唐旭脑海里猛得跳出一句话来。


可是不等唐旭去细细的琢磨,到底是什么隐情,吴亮嗣已是直接开了口。


“年前我刚收到了辽东熊大人送来的书信。”,吴亮嗣招手让唐旭在身边坐下,然后吩咐家人上茶,上好茶。


“原本只知道你是孙大人的学生,我与孙大人乃是同年进士,他既然开了口,我自然是不能不帮。却没想到,你也是熊大人的学生。”


啊……我是熊廷弼的学生?唐旭心里一阵阵发愣。


“我与熊大人乃是多年的同乡好友,当年吴某初到京城时,曾多次受他关照。如今他既有所托,我亦不可负之。”,吴亮嗣并没有太注意到唐旭的表情,仍然是继续说道。


吴亮嗣和熊廷弼都是楚地出身的官员,虽然愣了一下,可是转瞬之间,唐旭立刻又立刻回忆了起来。


而熊廷弼是万历二十五年的进士,吴亮嗣则和孙承宗是同年,是万历三十二年中的榜。所以吴亮嗣如今虽然是楚地党魁之一,当年受过熊廷弼的关照,也未必是虚言。


原来吴亮嗣如此重视自己,原来不但是因为孙承宗,居然还有熊廷弼的原因,唐旭有些吃惊。


“在下在辽东时,受熊师指教颇多。”,既然熊廷弼都说了自己是他的学生了,唐旭也不会傻到不识抬举。况且在辽东时,熊廷弼确实也教过自己不少东西,即便真的让自己称一声老师,也丝毫不为过分。


“飞百在信中对我说。”见唐旭已经认了和熊廷弼的关系,吴亮嗣口中的话语,顿时更是亲密了许多,“他这回若是不能荡平辽东,日后自然会有人替他得偿所愿,而唐近贤约莫就是其中之一。”


“我见了信之后,一直好奇这唐近贤究竟是何等的俊杰,竟能惹得两位大人都极力举荐。却没想到,你竟然是自登我家门而来。”


“在下这回转调回京,亏得大人出了大力,岂能不谢。”唐旭连忙乘机向着吴亮嗣谢过。


“我也是受孙大人之托。”吴亮嗣摆了摆手,似乎并不在意:“只是我此举,似是无异与夺了熊飞百的一支臂膀,还望他莫要怪我才好。”



话刚说完,又跟着呵呵笑了几声,其中竟颇有些喜闻乐见,幸灾乐祸的模样。


“学生如今不过是小小的经历官,如何经得起熊师如此评价。”,唐旭顿时也是禁不住一阵汗颜。


“有志不在年高,有才不在权重。”吴亮嗣又摆了摆手,并不赞同唐旭的话:“姜伯约见孔明时,也只不过是郡中一参将罢了。”


“孙、熊两位大人,都有识人之能,若能让两位大人一起看走眼的,本身便就算得上是一奇才。”


唐旭没想到吴亮嗣如此健谈,话语间又颇多精妙之处,当下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这门外的情形,贤侄可是看见了。”待吃了一盏茶,又说了一番话之后,吴亮嗣忽得开口对唐旭说道。


“在下先行告辞,改日再来向吴大人请教。”岂料吴亮嗣话音刚落,唐旭便立刻放下茶盏,起身告辞。


“贤侄为何如此急切。”吴亮嗣也略微愣了一下,愕然问道。


“今日里吴大人府上访客极多,唐旭也不便占用大人太多时间。如今既认识了府上的门路,等改日吴大人清闲时,再来叨扰不迟。”唐旭不紧不慢的解释。


“吴某适才虽是有这个意思,可贤侄也不必如此急切。”,吴亮嗣一阵哭笑不得,看着唐旭的眼里,却也多了几分赞赏。


“吴大人肯和晚辈直说,便是不拿晚辈当外人看。”,既然吴亮嗣对着自己一口一个“贤侄”,唐旭干脆也改了口:“此等小事,晚辈又怎会在意。”


“好,好。”吴亮嗣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我也便不再留你坐了。兵部那里,自然会有我帮你照应,贤侄不必太多担虑。”


“晚辈谢过吴大人。”唐旭知道吴亮嗣既然已经应了下来,又有孙承宗和熊廷弼的交情在,便绝不会再有什么后顾之忧。


谢过之后,又行一礼,方才是告辞而去。


等出了门,外头依旧是一条长龙般的队伍,只是原本站在其中的姜鲲鹏,不知何时已经是没了踪影。唐旭轻笑一声,不再多想,直接打道回府。


唐旭去吴亮嗣府上拜访的时候,是正月初七。


好不容易等都拜访完了,却又有钱谦益和汪文言,甚至以前在五城兵马司里的几个交好,都来拜访,又忙碌了两天,直到过了初九,方才是得了闲暇,花了两三日时间,把那本《句读录》又拿出来细看修改了一通之后,仍各去拜访了孙承宗和钱谦益一回,互相印证讨论一番,都颇有些心得。


再等过了正月十五,各衙门里也都重新开了工,唐旭知道,自己清闲的好日子恐怕也不定还会有多长时间了。


乘着眼下还有些闲空,唐旭先赶着去翰林院里呆了几回,总算是把《句读录》的大体定了下来。


“日后这普天之下的读书人,怕都是会记住唐近贤的大名。”钱谦益望着书册上的“钱谦益”三个大字,喜滋滋的憧憬着。


“哪里,哪里。”唐旭一阵连连摇头,“若不是孙师与钱兄尽力,只让唐旭一人,只怕再过一两年间也不得问世。唐某虽具名其上,奈何却出力最少,实在汗颜。”


“你为何称他做师,却只称我为兄。”钱谦益似乎对唐旭题名居首并没有太大意见,倒是对唐旭口中的称谓颇有些不平。当面听起来,似乎自己也比孙承宗晚了一辈似的。


“你若要学习文章,我教你也是一样,你仍称我钱兄便可。”


“此事与你何干。”孙承宗气呼呼的一瞪眼,将钱谦益顶了回去。


“近贤如今的差职可有了着落。”,编撰《句读录》的事,既然已经完成了十之八九,孙承宗便关心起唐大人的工作问题来。


“前几日里刚去兵部和府学里领了文书,只等明天就去转籍。”上次已经吃过了一次亏,唐旭绝不想再夜长梦多,引出第二场意外来。


而唐旭虽然马上就要把自家的军籍转成民籍,可是并不意味马上就会失了官爵。毕竟依着大明朝向来的规矩,也没有在无过错的情况下,直接由官贬民的例子。


唯一不同的是,唐家这个世袭所镇抚的爵位,也就到此为止了。即使以后有了子孙,也只是寻常的百姓,并无爵位可袭。不过唐大人对此,并没有丝毫的遗憾或者不舍。


而在孙大人看来,唐家并不是什么大户,吃喝的开销,如今都要靠唐旭的俸禄支撑。所以选择边为官边进学,约莫是唐旭最有可能的选择。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既然唐旭仍还是兵部的官员,那么差职自然还是要兵部衙门里去安排。上回发到辽东的调令,只是一个权衡之举,只说了是转调五城兵马司,具体的职务,尚且没有安排。


但是只要能从兴武卫里脱身,哪怕仍然只是做一个把总,唐旭也觉得心满意足。


“吴大人既然答应了为你周旋,想来此事不必过虑。”孙承宗如今也只是翰林院里的编修,没有实权在手,有心想要帮着唐旭,也只能做些请托人的外围文章。


“即便一时间无差职可录,你便只安心读书,家里的吃用,自然有我替你安排。”,孙大人虽不富裕,可是也颇有“君子通财”的风范。


“你已经争了一个为师的名分,这等事情就不要再与我争了吧。”钱谦益坐在一旁,听两人你一言我一句的说的热闹,却把自己冷在了一边,当下也是大为不满:“唐贤弟且安心进学,家里的吃用花销,都由钱某一力承担。”


“我几时与你争过了?”孙承宗听了,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年头送钱给别人,居然还有争着抢着的。


“唐旭先行谢过。”唐旭虽然并不觉得,自己真的会沦落到那种要靠人接济才有饭吃的地步,可是最起码听在耳里,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家里如今还略有些盈余,度日尚且不难。”


自己家里,这大半年里积累下来的积蓄,加上从辽东带回来的封赏,尚且还有一二百两的银钱。


拿到京郊外,差不多也可以买到好几亩不错的农田了。自己家里只有两口人,即使自己不种,只按三成田租佃种出去,每年收到的租子,也能做到勉强糊口。


“只是依我看。”钱谦益眼珠在四面转了一圈,忽然又开口笑道:“近贤也未必用得着我等资助,只凭这件事物,兴许也不愁吃喝。”


孙承宗顺着钱谦益的目光,向前看去,看到的却是放在桌上的《句读录》,顿时也忍不住笑出声来。(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