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潜伏,从万历到永历,山高月阔,免费小说导航

第十五章 潜伏

初二,锦州传来了第一次炮声,皇太极知道祖大寿己经顺利进入锦州,按照事先的约定,初三、初四两天内应该还会有第二次炮声,这是祖大寿起事成功的信号。


初三,没有听到炮声。


初四,还没有听到炮声。


皇太极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祖大寿变褂了?


正狐疑间,祖大寿的信使到了。


祖大寿派人传话说,他前日带人太少是个错误,锦州新兵甚多,所以原计划一时难以实现,只能慢慢想办法了。


初九,祖大寿又派人送信给皇太极,再次说明计划难以实现,并详细解释了计划难以实现的原因。


除了上次提到的所带心腹之人太少、新近调集锦州由丘巡抚统领之兵太多、以及丘巡抚对他颇有疑心等理由外,他还提到了大凌河陷落时,有三人越城逃到了锦州,丘巡抚从他们口中得知了大凌河之事,对祖大寿就更加怀疑了。


由于上述原因,祖大寿认为自己目前必须潜伏下来。


在潜伏期内,他建议停止联系一年,因为信使有被捕的危险,一旦信使被捕,后果很严重。等到一年以后,邱巡抚的疑心消除了,双方再恢复联系,共图约定之事。


祖大寿还在来信中要求皇太极善待留在后金的子侄以及投降后金的大凌河士卒。


祖大寿的来信,打消了皇太极心中的疑虑,祖大寿虽然没有兑现诺言,但是他并没有变褂,他所解释的理由都是可信的,皇太极本来就没有进攻锦州的计划,招降祖大寿的目的事实上己经实现,他可以接受祖大寿的建议。


于是皇太极给祖大寿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我本来想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无奈粮草不济,难以久留。因此先带着大凌河各官,暂时回沈阳,牧养马匹,整饬器械,等候你的信息。至于你的计划是否能成功,就不必多说了。希望你早日回信,以实现我的愿望,你的子弟,我一定会善待他们的,你就放心吧。


发出这封信后,皇太极班师回到沈阳,双方暂时不再进行联系。


关于祖大寿大凌河投降后金是真降还是假降,人们有不同看法。我个人认为,祖大寿投降有被迫的一面,但决不是假降,因为他有很多行为超过了假降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杀何可纲取信于后金。事实上何可纲并不能阻止投降,如果何可纲反对投降,将其抓捕就可以了,也可以将他交给后金处理,没有必要杀他,更没有必要将其困绑带到后金将领前杀害。而明军第四次援救大凌河的统帅张春被俘后,同样宁死不降,后金并没有杀他。


二是从他与皇太极商量夺取锦州的细节看,如果是诈降,没有必要做出如此细密的安排。


三是他回到锦州后,并没有提到自己的假降,而是按照他与皇太极商量的理由入城,入城后也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放炮。


四是当他发现无法夺取锦州时在第一时间向皇太极通报解释,并许诺从长计议。


五是虽然他没有实现承诺,并没有影响到他留在后金的子侄受到皇太极的重用。


当他回到锦州之后,城内的情况确实如他所说有了很大变化,新人增多,自己被人怀疑防范等,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


许多人认为,祖大寿后来重新控制锦州以后并没有献城投降,因此判断祖大寿大凌河投降是诈降。我个人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祖大寿后来重新控制锦州,但没有献城投降,这只能说明祖大寿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产生了动摇,并不能说明其之前的投降就是诈降。


祖大寿回到锦州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逐渐消除了人们的怀疑,又重新控制了锦州,往日的繁荣掌于手中,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大凌河之战他没有任何损失,反而与皇太极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双方达成了默契。


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投降后金,除了收获一个叛徒的骂名以外,什么好处也没有。


对于皇太极来说,在明军中有一个代理人,双方达成和解,明军不再以堡垒威胁后金,可以和平共处,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如果祖大寿献城投降了,明军更换主将,这种和平和解和局面可能就不存在了,后金不得不日费提防,因此,将祖大寿留在明朝方面对于后金的安全更为有利。


祖大寿与后金商谈的细节超过了诈降的必要性,结合他在己巳事变中叛逃的情况以及松锦大战后果断投降的情况,我认为祖大寿在大凌河的投降绝不会是假降。



只不过由于后来形势的变化,祖大寿继续留在锦州,根据祖大寿一年以后再联系的承诺,有理由相信,祖大寿为此与后金进行过沟通,并取得了后金方面的理解。


虽然明朝政府不与皇太极和谈,但是大凌河之战后,皇太极与祖大寿己经在事实上达成了和约。


正因为如此,大凌河之战中明朝与后金在辽东地区保持了长达十年的和平,明朝的精锐部队关宁军从此再也没有和后金发生过战事,不仅在辽东双方和平共处,既使后来后金几次入犯内地,受控于祖大寿家族的关宁军也采取了消极避战的态度。


应该说祖大寿与皇太极达成事实上的和平,对于内患严重的明朝来讲,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明朝可以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对付国内如火如荼的民变战争。不利的一面是后金没有后顾之忧,更加放心大胆地对明朝内地发起进攻。


后金对明朝内地进攻的目的并不是要灭亡明朝,而是以抢劫为主要目的。


因为明朝不同意议和,后金无法通过贸易和朝贡赏赐的方式获取物质,就采取发动战争的方式,逼迫明政府同意议和。


后金的入犯虽然没有亡国的危险,但对明朝来说是一次次极大的侮辱,求治心切的崇祯皇帝对此难以忍受。


受到后金几次入犯的刺激,崇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对内外政策进行了错误的调整,这些错误的调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