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首议立储,王珪失分(求追读,月票、打赏),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免费小说导航

第三十一章 首议立储,王珪失分(求追读,月票、打赏)

也是在这个早上,王珪骑着马,在元随的前后呼应和开道中,踏上了前往皇城的路。


宰相出行,自然是威风八面,百僚避位。


而王珪骑着马,努力的保持着自己的仪态,同时尽力维持着自己的神色。


他绝对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已经老了。


因为,一旦被人发现,他已经老了,连骑马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那么,等待他的,只有一个命运——天子赐肩舆!


这是皇宋优遇老臣之道。


可是,对于宰相来说,一旦被赐给肩舆,通常就说明,这个宰相必须去位了!


为什么?


你见过那个士大夫上朝,是被人抬着去的吗?


士林之中,素来抨击这种以人为畜的事情。


士大夫是什么?


文能安邦,武可定国!


至少在表面上,士大夫必须表现出这些特征来。


所以,在大宋,天子赐老臣肩舆,几乎就等于礼貌的宣告:您啊,该致仕退休了!


王珪怎么舍得致仕退休?


哪怕他已经在朝十五年了,即使家人和朋友,都曾委婉的劝过他,是不是可以考虑请郡或者致仕?


但王珪强硬的拒绝了。


用王珪自己的话就是:井子上栏杆,不是作剧处——我这里可不是瓦子里的戏院,不要开这种玩笑!


一路骑马,从御街向前,到了宣德门下,王珪的元随们,就对着王珪拜了一拜,然后各自散去,找地方喝茶吃酒了。


王珪则骑着马,继续向前,从宣德门巍峨的城楼下,进了右掖门。


依制度,文武百官,在宣德门前,就要下马。


但宰相、枢密使、亲王及宣徽使,准许皇城骑马,若从左掖门入宫,最远允许到左银台门下马。


自右掖门入宫的话,则最远允许到右银台门下马。


所以,熙宁六年末,王安石宣德门下马事件,才闹得那么沸沸扬扬。


彼时的王安石虽然只是集贤相,但也是宰相。


依照仁庙制度,是可以皇城内骑马,直入中书的。


但,宣德门的守门士卒,却强硬的将他从马上拉下来,重重的挫了这个拗相公的颜面,事后还口口声声,仁庙并无此制。


逼得后者,于当年辞相,并推荐韩绛接任。


王珪从右掖门下穿过,回想着这个往事,内心之中,也是忐忑不已。


王安石当年,得当今官家,如师一般的敬重和全力信任。


尚且最终心灰意冷,辞相而去。


如今,官家卧疾,宫中太后倾向未知。


他偏生却利令智昏,惹出了大麻烦。


一旦被人揭发,不止声名扫地,更可能阖族获罪!


僭越臣子之阶,擅议国本。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天下士大夫会第一时间,将他开除出士人的行列。


如今,王珪也只能是期待,李宪可以替他吸收足够多的火力。


好叫朝野上下,无人来关注他的那些小动作,以此蒙混过关。


如此想着,王珪不知不觉,便骑马到了都堂之前。


所谓都堂,既尚书新省之前厅,亦称都省。


乃是元丰改制后,新的中枢议事之地。


王珪在都堂官署前下了马,立刻就有吏员上前,替他牵走马匹,带去马厩好生照顾、喂养。


王珪则整理了一下衣冠,也整理了一下心情。


他稍微抬头,看了一眼都堂前的匾额。


当今天子亲笔所题的‘文昌府’,映入眼帘。


同时也看到了,这大宋都堂的外墙上,以胡粉、香粉并香料涂成的白色外墙。


这就是尚书省粉省的由来。


从官署正门直入,迎面就能看到一面,刻着怪树奇石的壁照,壁照画风澹墨轻岚,虽画的是怪树与奇石,偏生却能让感觉山水气息扑面而来,诗韵与墨香,藏于笔锋。


王珪每次看到这都堂前的壁照,都会心旷神怡,忍不住在此停驻少许,欣赏片刻。


不愧是连辽人都要求画的国手郭熙之作!


不过,今日的王珪完全没有那个赏画的心情,他直接步入了都堂的令厅。


这里也是他日常办公之地,更是三省两府集议之所。


王珪走进去时,令厅之中,三省两府的宰臣,都已经各自坐着,在窃窃私语的议论着什么。


“左揆至堂矣!”伴随着令厅中的一个老吏的严肃呼喝。


所有人都停下了各自的事情,纷纷起身,对着走进来的王珪拱手而拜,纷纷尊称:“左揆!”


只有一个不合时宜的称呼,在王珪耳畔响起:“左揆,今日可来得稍晚了些!”


王珪抬头,看到了,坐在令厅右侧的位子上,微微起身,向他拱手拜了拜的右相蔡确,同时也是他在这个朝堂上,最讨厌、最嫉恨的人——没有之一!


甚至,对王珪来说,他前些时日,之所以利令智昏,居然蠢到去问高遵裕那种事情,也都是拜这位右相所赐!


原因?


不仅仅是元丰五年改制,蔡确诓他说什么‘官家新制,当以尚书令待公’哄的王珪高高兴兴的去官家面前提议,让尚书左仆射兼领门下省诸事,而让尚书右仆射,兼领中书省诸事。


而按照之前,君臣商量好的新官制。


三省各司其职,其中,中书省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及中外无法式事,门下省则掌受天下成事,凡中书、枢密院所被旨、尚书省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审驳,至于尚书省?则掌行天子之命令,受付中外之事,并对接中书、枢密院。


换而言之,元丰新制,三省之中,中书省权力最大,因为他掌握的是‘无法式事’,且有至天子御前取旨、请旨的权责,门下省则沦为了一个审核批驳制衡的机构,虽然也有取旨、请旨的权责,但那针对的是‘有法式事’,既然是有法式事,为什么还要请旨?取旨?


至于尚书省?


则掌管具体实施、落实。


本来,王珪的想法很美丽。


自己为尚书令,自然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什么尚书左仆射、右仆射,都是他的工具人。


他的想法,也不能说有错,因为过去,大宋是三相制:首相(昭文相)、次相(集贤相)、末相(监修国史)。


如今,尚书令加尚书左右仆射,也刚好是三个相位嘛。


哪知道,蔡确回头面见官家,刺出绝命一剑。


“尚书令权重,不可授以臣下!”


好了!


煮熟的鸭子飞掉了!


不仅仅飞掉了,王珪还主动跳进了大坑。


他这个左相,这个尚书左仆射,这些年来,为什么被人称为‘三旨相公’?


始作俑者,不就是坐在那里的蔡确蔡持正?


这也就罢了!


对王珪而言,他最不能接受的是去年发生的一个事情。


去年,官家招延安郡王侍燕,群臣道贺。


王珪本以为,官家既然有意立储,那么他自然要托孤。


托孤大臣,除了他这个左相之外,还能有谁?


可王珪在家里,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官家招他入宫,面授托孤顾命之重任!


不止如此,王珪很快听到了一个让他深感不安的消息。


一个从中书侍郎张璪那里听来的消息。


原来早在元丰六年秋,蔡确与张璪入崇政殿奏事时,官家就已经对蔡确做了托孤顾命。


官家绕开左相,去找右相托孤顾命。


这是何等的不信任?


也是对他王珪的侮辱!


王珪当时听张璪在他面前,神采飞扬,兴奋无比的叙述此事,内心好似晴天霹雳般,却根本不敢表现出来。


生怕,张璪知道,他这个左相,从头到尾,都未受天子之命,以三尺之孤托付。


只能是微笑着,忍着内心的屈辱和愤恨点头。


这就是王珪的动机,也是他如今更加惶恐的由来。


右相蔡确,既受命托孤,也就意味着,一旦新君即位,他这个左相就得收拾包袱滚蛋了——虽然制度上,一直确实如此:凡天子驾崩,首相必为山陵使,山陵使回朝,必须请郡!


这是为了防止权臣架空天子,以免再出现北周杨坚故事。


是故,治平宰相韩琦,在英庙驾崩后,为山陵使,然后自请出外。


可是,一个有托孤顾命的宰相和没有托孤顾命的宰相,在史书上和现实的地位是两回事。


而且,一旦被人知道了,外人就会问:王玉禹何以未得先帝托孤顾命?


只要别人一思考,那么,王珪知道,自己就要迎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他曾经的一切,都会被人翻出来,放到阳光下,仔细审查,一点一滴的甄别。


哪怕是一点错事,都会被揪出来批斗!


王珪内心翻滚着这些事情,强装若无其事,走到令厅上首的左侧,然后坐下来,对蔡确道:“右辅倒是来的早!”


蔡确笑了笑,没有说话。


同知枢密院安焘,见到两位宰相,似乎在暗中交锋,心中笑了一声,便出来缓和气氛,道:“两位相公,可听说了,御史台在弹劾内臣李宪的事情?”


顿时,整个都堂中,都出现了笑容。


虽然,李宪是熙宁、元丰拓边有功的帅臣。


但他是内臣啊,阉寺之人!


每一个文官士大夫,都天然欢迎并愿意看到,一个内臣倒霉吃瘪。


这一点,不分是新党还是旧党。


何况,李宪占着熙宁那个萝卜坑多少年了?


从王韶开边算起来,起码有十来年。


以一内臣而为一路帅司,兼掌几近十万大军,而且是骁勇善战的大军。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还是这些大军里,番军、番将不在少数!


内臣、番将、番兵、骁勇善战……


任何读过史书的人,都会立刻下意识联想到唐代的北衙之兵!


那些神策军指挥使,那些在甘露寺之变,杀文臣士大夫如杀鸡一样的宦官大将,那些废立天子,无视国家法度的狂悖之臣!


所以,哪怕李宪远在熙河,这朝堂上也容不得他!


从前李宪有官家袒护,群臣奈何不得。


如今,得了机会,还不是手拿把擦?


王珪看到,这都堂令厅上的宰执,都在为了李宪被弹劾而欣喜不已。


他也放下了心中大石!


“果然,还是内臣最好对付!”王珪在心中说。


那李宪,在王珪眼中,已经是个死人了。


宰臣容不得他!


皇太后恐怕也容不得他!


天下士大夫更容不得他!


去掉一个李宪,熙河路就完全可以放一个文臣高官去坐镇。


王珪审视着在场的宰执。


他在心里盘算起来,他知道的,在场之人,肯定有人动心,想去熙河路摘桃子。


一颗被李宪栽培了十余年,已经熟透了,流满了汁液和蜜糖的桃子!


想当年,韩绛韩子华,可是为了边功,用宰相之尊,亲临沿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兼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欲求夺取横山,然后携滔天之功回朝,就任首相!


奈何庆州兵变,加上武臣跋扈,不听节制,才功亏一篑。


可是,出将入相,始终是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王珪相信,在坐的诸位宰执,肯定有人心动,也肯定有人在谋划着那熙河兰会路的位置。


而这,就是他王珪可以交易的机会了。


于是,王珪好整以暇的安坐着,听着在场的同僚们对李宪之事的种种议论与口诛笔伐,嘴角不时的露出些笑容。


朝臣们攻午李宪越激烈,他王珪自然就会越安全。


王珪正得意着,突兀间,一个清冷的声音,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让他陷入恐慌之中。


“诸公,如今天子疾重,眼看着一日不如一日……吾等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准备了?”


王珪错愕的看向那个说话的人。


尚书右丞、中书侍郎李清臣李邦直!


李清臣似乎完全没有感受到王珪的眼神,他起身对着众人拱手而拜:“譬如说,依治平故事?”


治平故事,就是韩琦文彦博做的事情了。


宰臣入宿大内,值守天子。


然后奏请立储,宣召翰林学士到御前草制立储制词。


然后三省两府的宰臣,依次签字画押,上呈御前,奏天子首肯、请太后、皇后出来见证,最后群臣再去请延安郡王御前接受群臣礼拜和道贺。


这……这怎么可以?


王珪一时慌张,手中拿着的茶盏,不小心掉在地上。


啪!


清脆的响声,在令厅中传开。


所有人都看向王珪。


王珪只好假笑着掩饰道:“吾老矣……吾老矣!”


李清臣却是好像发现了什么东西一样,看向王珪,拱手而拜,问道:“左揆以为下官所言如何?”


对李清臣来说,他既然都说出了那个话。


自然就不会改口,而且,他将誓死捍卫,自己是‘首倡立储’之人的身份。


王珪也是有些慌张,虽然掩饰的好,但面对李清臣的逼问,脑子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转过来,在恐慌中,他慌不择路,脱口而出:“此乃天家之事也,外廷何必干预?”


顿时,一双双眼睛,如狼似虎的看向王珪,好似要将王珪生吞活剥!


尤其是,蔡确,啪的一下就站起来了。


然后是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朝堂宰臣们,在平素或许政见不同,或许立场不同。


但此刻,每个人都知道,在这个事情上,由不得半点瑕疵。


令厅后面,可坐着起居郎、中书舍人蔡卞呢!


人家在一字一字的记录着,在这里的每个人说过的每一个字,然后送去国史馆归档。


王珪见着,也被吓到了,连忙起身,对众人道:“诸公误解老夫了!”


“老夫的意思是:官家自有儿子!”


令厅中诸臣,这才半信半疑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不过,他们看王珪的神色,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


特别是蔡确、章惇、李清臣、安焘,这些当今天子亲自拔擢的大臣,眼神之中尤其带着审视和怀疑。


你王珪要做什么?


哪怕是知枢密院事韩缜,也在狐疑着看向王珪。


你王玉禹要是作死,别连累我,死远一点啊!


……


注:井子上栏杆,古代的水井旁边,会用一种方形的结构,来防止人跌入其中,而恰好当时的有一种床,也是类似结构,而在北宋这种结构的床,大行其道,在瓦子里,说书人讲书的地方,也是类似结构,四面方方,中间是场地。


注2:史载,元丰新制,三省官署外壁照皆‘郭熙画树石’,郭熙,北宋国手,现在每一副郭熙传世画作,都是天价!



注3:蔡确神宗托孤见《续资治通鉴长篇》所录被南宋删掉的蔡确传内容:元丰六年秋,确与璪见上崇政殿奏事,上悲不自胜:天下事止此矣!确骇曰:敢问所因?上曰:子幼奈何?确曰:陛下春秋鼎盛,忽有不祥之语,不审所谓?上曰:天下事,当得长君维持否?确奏曰:延安郡王,陛下长子,臣不知其他,臣有死而已,不敢奉诏!上曰:卿果能为社稷计,宜早定!确与璪进曰:臣以死为陛下守之。


绍圣时,蔡懋也回忆了其父蔡确和他说过,类似的版本,只是对话不同,但托孤顾命应该是肯定的。


注4:王珪多次和人说过:立嗣,他家家事,吾曹不要管他,时任御史中丞黄履,就曾在元丰八年二月末上书弹劾王珪,讲王珪和李清臣私底下说:自他家事,外廷不要管它!只能化用到都堂上。


注5:此时三省两府学士院长官名单如下: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郇国公王珪、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清源郡开国公蔡确。尚书左丞、门下侍郎章惇,尚书右丞、中书侍郎李清臣、中书侍郎张璪、知枢密院事韩缜、同知枢密院事安焘,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翰林学士曾布,三衙殿帅则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燕达,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苗授此时在泾原路戍边,三衙管军的龙卫神卫四厢指挥使则阙官(上一个担任此职的是种鄂。且此官素来作为荣誉头衔,从不授在京武臣),所以燕达是实际上的殿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