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是国子监的学子。
这一次。
他和他的同学们,跟着国子监胡祭酒和几位老师,在禁军冰冷目光的注视下,来到了皇宫。
“这就是皇宫啊。”
“真壮观!”
“考完试,我们也许能留在这里!”
“完了,完了,我突然有点紧张,想小解,怎么办?”
“哈哈,先憋着吧,憋不住,千万别多想,尿就完了。”
众人轻声哄笑。
“都闭嘴!”
胡祭酒呵斥一声,随手喊来一个太监,让对方带着几个学子,到方便之处,缓解一下紧张的心情。
“谢谢祭酒!”
看着几个学子匆匆去方便了,剩下的学子里,又跑出去了好几十个!
宋玉略一思考,不动声色之间,也带着好哥们王保和杨任贤一起去。
“宋玉,你也紧张了?”
“没有。”
“那咱们干嘛跟着去那污秽的地方啊。”杨任贤家里有当官的,经验丰富,从昨天晚上就排空肚子,不吃不喝。
宋玉没有说话,王保抢答:
“杨兄,我们好不容易来一趟皇宫,多不容易啊。不留下点东西,有种吃亏的感觉!”
&ui!”
杨任贤无语,转而邪魅一笑:“爷就喜欢你这种没出息的模样!”
……
这次考试,小皇帝是想挑选一批官员,填补一下各地空缺的官位。
按照内阁的建议。
这次就当是恩科。
简易版本!
直接按照科考的老规矩,挑选两三百个优秀学子,到时候让他们赴任。
依循旧例,大家都有经验,处理起来也不麻烦。
朱允熥没有答应!
……
“学生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在胡祭酒的带领下,五百多名国子监的学生,齐齐跪下,给小皇帝行礼。
朱允熥也没跟他们说什么:朕不喜欢你们跪着,以后都给朕站着行礼。
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而且。
你们不跪着,朕不舒服啊!
所以。
跪还是要跪的。
你们不跪下,变得有骨气。他这个皇帝,凭什么至高无上呢。
“免礼,平身!”
朱允熥沉默的闭嘴,右手一抬,大太监曹忠就主动替他开口。
真他妈的省事!
也不浪费唾沫!
接下来,小皇帝朱允熥出口,说了几句套话,鼓励国子监的师生。
随后又宣布,发给他们一些赏赐。
在他们略有些夸张的激动中。
转身离开。
赏赐的物品,是上次给禁军和京营,发的喜钱,喜糖剩下的。
国子监是个清水衙门,有油水,不算多。
特别是很多国子监的学子。
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京城居,大不易。
朱元璋时代,就经常喜欢赏赐一部分国子监的优秀学子。
……
考试开始了!
试卷下发。
上面的内容,密密麻麻,足足有十几张。
宋玉眉头微蹙。
他发现。
这考题,似乎跟国子监老师教授的科举考试,很不一样。
除了如以前的八股文以外,还新添加了,很多额外的内容。
粗略一看!
考的题目。
围绕着一个叫做“鹅县”的县城,发生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麻烦问题。
刚上任鹅城的马县令,遇上了:恶霸乡绅黄四郎,马匪劫掠,山中强盗,官匪勾结,百姓不信任……等等问题!
问:
【如果你是马县令,你将如何治理鹅城?】
……
同流合污,和光同尘,一起发大财?
宋玉摇头苦拒。
真这么回答,估计会死吧。
除此之外!
还有鹅城发生的:财产纠纷,杀人案件,百姓含冤等等真实案件。
询问该如何处理,怎么判案,判案的依据又是什么?
最后又问,如果你是县令,你要如何把鹅城发展的更好。
……
这他妈考的是什么鬼?
他娘的!
出题的家伙真该死啊!
国子监的学子们,一个个瞪着眼睛,绞尽脑汁的思考。
……
上面正在监考的礼部侍郎凌汉,和吏部尚书詹徽,看了考题,也是摇头苦笑。
小皇帝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真多!
一个不正式的恩科考试。
也要别出心裁,搞出别样的动静。
不过。
对于马邦德马县令,凌汉颇有些好奇,于是向吏部尚书詹徽询问道:
“小詹,这个鹅城县令,还真是倒霉,什么坏事,都让他摊上了。
不过,我怎么对这位马邦德,马县令,一点印象也无?”
詹徽摇了摇头,面色古怪:“老凌,别说你没听说过。我这个吏部尚书,连鹅城,都没有听说过!”
哦,感情都是编的啊!
……
时间过得很快,考试时间到了。
“完了,我还没写完呢。”
“等一下,再给我亿点点时间,我就写两个字!”
“题有点难。”
“是啊,太难了,下次……这次不行,下次也够呛。”
在场的太监和监考官,一起动手,把试卷都糊了名字,编了号,收起来。
……
文华殿内。
燕王朱棣等十几位议政王大臣,一个个拿着朱笔,趴在桌子上,对照朱允熥联合内阁成员,一起确定的参考答案。
跟着礼部官员们,一起审核,批阅试卷。
看着一份份文章华丽的试卷,朱棣躲在一个小角落,暗自叹气。
自从被小皇帝强行留下,他们这些藩王,也闹过脾气。
但小皇帝手段狠辣。
居然让人奉旨。
拿着朱元璋留下的皮鞭,狠狠地鞭挞他们!
好在小皇帝也掌握着分寸。
并没有过分羞辱他们。
还允许他们自由写信,传给封地的妻儿。
除了每天都派锦衣卫密探监视他们,这一点让他们不是很爽之外。
其他的待遇,也都还好。
就是朱允熥这小崽子,每天让他们六点就起床,按时参加御门听政。
一开始,小皇帝让他们上朝,参与议政。朱棣他们几个有心大位的藩王,还暗中嘲笑:笑那小皇帝无智,朱允熥无谋。
这不是给他们主动拉拢大臣的机会吗?
小皇帝棋差一招!
可是。
慢慢的,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
朱棣发现了一个不妙的事实!
御门听政的时候。
小皇帝朱允熥遇到一些麻烦的政务问题,就经常请教他们。
这点刘三吾很有经验!
一开始,朱棣还得意的,在六部尚书和众多文武勋贵面前。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就像只翘尾巴的孔雀,疯狂的展现自己的才华。
让他们看看:
谁更适合当大明朝的皇帝!
只是。
这种情况,渐渐的变多了,小皇帝每一次,都从老二秦王,老三晋王,一直问到老六楚王,有时候也问谷王朱橞,宁王朱权。
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意见!
……
这看着似乎是好事。
可现在。
燕王朱棣悚然醒悟过来。
他们是藩王。
不是大臣。
又远离民间,不知道百姓疾苦。
有时候,他们的看法,就非常的离谱。
最重要的是:
他们精通的是打仗,不是处理政务啊!
藩王里,也有读书多的。
可是,读书多,并不意味,就能当一个精明能干的好官。
因此。
他们这些远离基层,又不懂套路,不负责实务,只能每天张嘴键政的议政王大臣,经常闹出一些非常可笑的笑话。
别说拉拢大臣了,因为他们愚蠢的发言,原先的基本盘,都快丢干净了。
……
但小皇帝还是没有放过他们。
更是吩咐内阁。
每天,他们每一个藩王,都不能有一刻空闲。
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就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忙碌起来!
就像这次考试。
监考没有他们的份,
得不到学子的效忠。
批改试卷的苦活累活,却需要他们干,太欺负人了。
……
……